‘呦呦鹿呜,食野之草吴荣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巜诗经》的场景总是如此美而生动,后东汉末年曹操在他的一首诗直接引用进去,但他表达的是求贤若渴的愿望,这本和求才不相干的诗却被曹操发挥成有才之士,是否和‘逐鹿中原’中的鹿有关联呢,只有曹操知道。

鹿鸣宴吴荣光,源于唐朝,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

琼林宴,琼林是指地方,是宋朝帝都(汴京)今开封的一个叫琼林苑的地方,因在此宴请新科进士,故称‘琼林宴’,始于宋朝吴荣光。

以上两种宴请是为文科考试。后历朝延续此名。

鹰扬宴,也源于巜诗经》‘维师尚父,时维鹰杨……’中的话,固名思意,是武举考试。属武举乡试考试。

会武宴,是武举殿试考试,档次规模当然高于鹰扬宴。

到了清朝,科举考试更规范化了,分初级考试,1,童试,2,岁试,3,科试。正试考试1,乡试,2,会试,3,殿试。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治好国家的愿望,也都延续隋朝发明的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也有很多历史名臣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报效朝廷,光宗耀祖。历史发展到今天,‘科举’变成了现在的‘高考’,课目更细致,制度更规范,门槛更宽阔了,今年的高考已结束,寒窗苦读的‘考生’们在了解历史的科举考试之后,不知有否生逢盛世的幸运呢?炎炎夏日,愿学子们早日成为栋梁之材。

古时,一个官员,如果他的父亲或母亲去世,他本人需要辞官还乡,守孝三年,这叫做“丁忧”。那有没有不用丁忧而继续担任官职的事例呢?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不用丁忧:

一是隐瞒父母逝世的消息。但这显然属于大不孝兼欺君,若被发现,肯定要被治罪,如明英宗正统七年的法令规定,“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所以很少人会这么干。

二是由皇帝下旨,让当事的官员继续留任工作,不必辞官守孝,以表示这份工作实在需要他来主持。这叫做“夺情”,意思是,为国家夺去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夺情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事例,如《警世通言·》:“况钟原是吏员出身,礼部尚书胡潆荐为苏州府太守,在任一年,百 姓呼为况青天。因丁忧回籍,圣旨夺情起用,特赐驰赴任。”《清史稿》:“ 李续宜母丧,诏夺情,署安徽巡抚。”最著名的例子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万历五年,张居正丧父,按礼制他应回籍丁忧,但小皇帝离不开张首辅,下旨夺情。而张居正本人,也不想放弃权柄,于是奉旨夺情,没有丁忧。

但张居正的奉旨夺情,却引发了同僚的抗议潮,大臣都上书抗议张居正贪恋权位、不孝失德。南方还流传一篇据说是海瑞所写的《劾张居正疏》,其实那是江南士子假托海瑞之名的伪作。总之,群情汹汹。最后,那些抗议他贪恋权位、不孝失德的同僚们都受到皇帝严惩——大家都知道,惩戒的命令虽以皇帝的名言发出,实际上却来自张居正的暗中操作。这,也埋伏下张居正日后被清算的祸根。

最近单位一领导的父亲去世了,他按照风俗,蓄须守孝35天。直到“五七”过后,才剃须理发。

吴荣光:历史上鹿鸣、琼林、鹰扬、会武、统称科举四宴,你对此了解多少?

由于领导的父亲属于高龄去世,因此我们也曾跟领导调侃过几句:“您这光蓄须还不够,得结庐而居三年呀,得申请‘丁忧’呀。如此一来,您这位置就空出来罗。”

吴荣光:历史上鹿鸣、琼林、鹰扬、会武、统称科举四宴,你对此了解多少?

当然,说归说,今人早没有了“丁忧”这一说了。这都是古代官员们的事了。

吴荣光:历史上鹿鸣、琼林、鹰扬、会武、统称科举四宴,你对此了解多少?

“丁忧”一词出自《晋书.袁悦之传》:

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

在古代,子女按礼丁忧,任官者必须离职。期限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汉代时,丁忧制度已经盛行,对于官员父母丧而不“丁忧”者,一经查出,将受惩处。

由于官员丁忧,须去职三年,这对于紧要位置而言,不利于政策的连续性。特殊时期,朝廷会行“夺情”,即强招这些丁忧期间的官员起复为官。

明朝张居正当年甚得万历皇帝倚重,其父去世后,小皇帝对他施行“夺情“,此举遭到了士大夫的强烈反对,当时被小皇帝压下去了。但后头张居正死后,这事又被翻出来。万历皇帝也翻脸不认人,把这作文章清算,使得张居正死后也没个好名声。

所以,在古代,丁忧很严肃,夺情要谨慎。远不像今天可以随意对待父母之丧。

也有把”丁忧”这事儿扩大化的。清朝的姚启圣就耍过这招,他因事与朝廷不谐,竟以家中乳母去世,申请丁忧。这就是利用“丁忧“做挟制文章了。

关于”丁忧”的这些事,都是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制度。过去的人们,对于父母恩情,回报的形式是有规可循的,当然,这在表达了孝义的同时,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