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您的邀请!坦白来说,对于这段历史,我只是在历史书上学过龚半伦。回到你的问题上来,这把火到底烧得好还是不好?我的回答是既好,又不好!
好的一面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又称圆明三园龚半伦。
大家都知道龚半伦,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持续不断的征战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另一方面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殖民者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华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特权。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老百姓苦不堪言,极度贫困,吃了上顿愁下顿;统治者仍然不思进取,过着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同时花费大量的钱财,把圆明园建设得富丽堂皇,奇珍异宝无数,堪称人间天堂!
英法联军的这把大火,让圆明园化为灰烬。这把火烧醒了部分对西方殖民者抱有幻想的民众,让他们深刻地看清了这帮强盗的嘴脸。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广大的有识之士明白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同时也看到了我们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由此萌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后来的洋务运动、出国留学,都是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
不好的一面前面已经说了圆明园是清朝统治者花费重金打造的人间天堂。里面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很多文物古玩都是稀世珍宝。被这把大火一烧,全部变成灰烬,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
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观、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结束语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仅存的断壁残垣,对世人诉说着当年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同时也让我们及后代子孙牢记一个永恒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不受人欺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平等有尊严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47条回答。
这主要是为满清的无能找个借口,或者说找个背锅侠。
似乎圆明园被烧,不是满清无能,也不是洋鬼子过于凶悍,而是有汉奸作祟才会这样。
龚橙是龚自珍的长子,因科举考试失败,长期在上海居住就业。他会满文、蒙古文、汉语和英语,曾经担任威妥玛的秘书。
威妥玛担任江海关(上海海关)的税务司(海关首长),是个很有实权的官员。
在1857年期间,也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威妥玛担任额尔金的中文秘书和翻译,也许龚橙就在他的身边帮忙。
所以,龚橙被易宗夔的《新世说》和李伯元的《南亭笔记》认为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向导。
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
况且龚自珍早在1839年就辞官回家了,距离烧圆明园差不多20年。
龚橙不可能很了解圆明园的内部构造,他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这个皇帝的私人行宫。
而说龚橙带队去烧圆明园,其实很可笑。
圆明园在北京名气极大,皇帝常年在这里办公,而不是在紫禁城。可以说,只要是个北京人都会知道圆明园的位置,还需要龚橙带路?
况且,如果龚橙真的是带路党,英法联军众多军官都留下资料和回忆录之类,没有必要隐瞒。事实上,没有一个字记录龚橙,显然是野史而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