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这么理解的:
秦军是被以楚军为核心的六国联军击败项羽坑杀秦军,可以视为战国时合纵局面的再现;
而这一局面的产生,则是由于之前支撑强秦的政治体系被统治者自己破坏,以至于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应对,所谓百万大军压根无法调集项羽坑杀秦军。
秦朝不可能保持几十、上百万的常备军自商鞅变法起,秦国采取的是“农战合一”的军国主义制度项羽坑杀秦军。耕地关乎着国家全体成员的肚子,打仗、抢地盘则是秦国的立国之本,因此,这两件事缺一不可。老百姓平时耕种,爆发战事时根据朝廷的征召从军。
但是,战争比拼的不仅是军队的战斗力,更是国家的后勤补给、运输等综合实力,比如长平之战时战国就败在后勤乏力、向齐国借粮被拒后不得已冒险主动进攻,最后才惨遭失败。因此,军队要维持在适当的规模,毕竟要保留另一部分劳动力从事生产、输送等同样关键的工作,不可能让全部成年男丁都去打仗。
由于战事紧急而不得不临时扩大范围征调男丁,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不过比较少见,比如同样是在长平之战时,秦昭襄王得知赵军被白起包围后,展现了极大的魄力: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
秦国此举极为冒险,两年后再度攻打邯郸时,白起亲口说:
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最终秦军确实在邯郸城下被击败,可见秦国的兵力并不是无限的。此外,公元前225年王翦带领六十万秦军攻打楚国时曾这样说:
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也就是说,征集60万大军,已经接近秦国的极限。
秦末农民起义时,朝廷召集不了百万大军自陈胜吴广扯起“张楚”的大旗反秦后,在秦始皇时期被压制的各国遗老遗少明目张胆的自立门户,恢复原有国号聚众抢占地盘,所谓的农民起义,完全变成了战国贵族复辟。在这种架势下,秦朝廷要镇压各地起义,几乎变成了战国时秦国对付东方六国的合纵,这对秦二世来说无疑是比较吃力的局面。
而此时,秦朝各地郡县维持基本秩序的朝廷人员根本不够他们塞牙缝的,成建制的现成军队只有原来跟着扶苏和蒙恬在河套地区收拾匈奴的30万大军(岭南的不算,下文另说)。所以,在得到各地反叛的消息后,秦朝廷首先想到的是在关中(即战国时秦国的本土)征兵,但形势紧急已明显来不及:
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二世乃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军,大败之。
就是征发临近郡县的百姓从军已经来不及,指望北边的精兵回救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章邯才灵机一动率领正在骊山建陵墓的壮丁成军。
后来,不仅北方军队被召回,关中地区的百姓也不断被征召参军,但远远不够应付原六国地盘上同时爆发的各路人马: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
也就是说,秦二世其实尽了全力。但为什么完全没体现出战国时秦国虎狼之师的战果?
秦二世作死+项羽太猛秦朝之所以爆发大规模起义,本质是秦二世和赵高破坏了秦朝既有的“法制”体系。
秦始皇在世时,虽然劳役众多,但整个法制体系是根据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实践,以及李斯、韩非子的完善后形成;这套管理制度虽有严苛之处,但整体执法公正,整个社会就像一个被压紧的弹簧,但仍处于可控范围内。
而秦二世即位后,相信了赵高的说辞,再度加强了严刑:
二世然之。乃更为法律,务益刻深,大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于是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逮者不可胜数。
后来,面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的乱局,李斯为了自保,撺掇秦二世进一步作死,让秦人也彻底死心:
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可以理解为在控制区内横征暴敛,肆意屠杀百姓,连秦人在惊恐之下也人心浮动,对朝廷信心全无。这与战国时期秦人团结一心、如狼似虎的局面天差地别,战斗力自然会下降。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是这样,章邯带领的秦军仍然打的东方各路起义军满地找牙,甚至看到了荡平乱局的希望。
然而不幸的是,秦军遇到了不世出的项羽。巨鹿之战,不单单是打掉了秦军的精锐,更可怕的是让原本一盘散沙的各路人马都团结在项羽的旗下,这就好比战国时东方六国精诚团结、共同合纵对秦,面对这种局面,即使秦昭襄王、嬴政也会极为头疼,更别提已经自毁长城、人心涣散的秦二世了。所以秦朝灭亡也就不难理解。
岭南军团是怎么回事?他们并不会愿意救秦二世,也不一定是精兵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人南征岭南时,《资治通鉴》是这么描述的:
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也就是说,当初攻打岭南的军队,是由强行抓捕的逃犯、倒插门的女婿、商人组成的,这些人处于被鄙视的底层,而且来自全国各地。其后又征调50万犯事的百姓去岭南和越人混住。
下一年,秦始皇又向岭南增派了人手:
谪治狱吏不直及覆狱故、失者,筑长城及处南越地。
这次的主体,是执法不公、断案失误的官吏。也就是有错的朝廷官员。(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吏治还是比较严格的,不仅只管老百姓)
而这些身在岭南的中原人对秦二世治下的秦朝是什么态度?且看史书记录:
初,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闻陈胜等作乱,天下未知所安。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也就是说,这些人压根没心思救援秦二世,甚至杀掉了朝廷派的官吏;况且他们也不是什么精兵,而是在秦朝时被朝廷修理的刺儿头。再加上当时南越尚未完全融合,如果他们北上不成、身后的老巢又被端,那可真是进退两难。所以说,指望他们解救秦国,那算是找错人了。
总而言之,秦朝的灭亡,既是统治者自毁长城的必然结局,也是中国古代从贵族分封制走向郡县制的必然波折过程,军事力量所能挽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