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说项羽故乡,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于是就把都城放在了故乡彭城。
那么为何自称为西楚霸王呢?那是因为楚国之大,可分为三楚项羽故乡。而彭城属于西楚之地,故此,项羽称霸王,国号西楚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问题来了项羽故乡,在先秦之前并没有“西楚”之说,而上述的讲法是《史记》的最早提出。
难道西楚霸王这是司马迁封的不成?
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将“楚地”给搞错了。
楚,并非源于湖北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楚国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一带。这其实不正确,
《淮 南 子 · 兵 略 训》中这么写的:
“昔者,楚人地 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溪肆无景;地利形便,卒民勇敢。”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地盘,并且内部系统也是多重性的存在,所以很难说清楚,到底哪些是楚国之地。到了汉代,楚约等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这个概念之下,才有了司马迁的“三楚”之分。
当然,后来的考古学中也发现春秋到战国时代也曾用过“西楚”这个词,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验证,司马迁的分法还是靠谱的。
西楚包括徐州因而三 楚 之 分,史 料 很 少 提 及。历史上留下的三楚之分,随时 代 不 同,而 各 有 所 异。因而争论不休。
但是《史记》中给出一个概况:则西楚是 由 沛、陈、汝 南、南 郡 四 个 区 域构成。
这种分法对于项羽称之为西楚霸王提供了佐证。
西 汉 扬 雄 在《方 言》中 三 次 提 到西楚方言区,“楚东海”之 间,“青徐淮楚之 间”的 区
划而形成的方言区。这也说明了西楚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是存在的。
定都彭城就是为了显摆项羽人就有一点毛病,喜欢显摆
彭城的地理位置都算不上好,无险可守,但是他一定要选择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出生地
可最终的结果告诉他,这样的选择是失败的,
五年的楚汉相争最后失败告终,定都问题也是其中关键一点
但是谁能说他的这种衣锦还乡是错误的呢?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这个社会最残酷的真相。民间的许多谚语都是过来人饱含酸楚做出的精辟总结。比如“穷不走亲,富不回乡”。我来试着分析一下这两句俗语背后的寒意。
为什么穷不走亲?穷人走亲戚,有几大难处。第一,拿不出像样的礼物。看望亲戚,没有空手的道理。穷人家日子原本艰难,买礼物更加拮据,档次差一点的拿不出手,档次高一点的,出不起钱,真的很难。第二,到了亲戚家也难。遇到狗眼看人低的势利眼亲戚,穷亲戚上门没有好脸色,指桑骂槐,阴阳怪气的,穷亲戚带着礼物上门还受了一肚子气,何苦来哉。即使主人家没有什么闲话,一起聚会的其他亲戚,聚在一起难免会有一番攀比和炫耀,升官发财的高谈阔论,无权无钱的只有当听众的份儿。这还算是好的,如果再被几个喜欢教训人的长辈看到,那穷人当反面教材,那就更加难堪啦。穷人走亲戚,能像《红楼梦》里面刘姥姥那般运气好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富不还乡?虽然说大丈夫功成名就之后不回老家转转,犹如锦衣夜行,但是真要发了财回老家,也是麻烦事一大堆。
就拿带礼物来说。有钱人回家乡,给父老乡亲带点礼物,礼物贵重了,别人说你炫富,有几个臭钱就了不起,显摆!礼物普通了,别人说你小气,发那么大的财却带这么寒酸的礼物,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杨二嫂那样埋怨:真是越小气就越有钱,越有钱就越小气!最麻烦的还不是带礼物,而是借钱。富人回家乡,各色人等都会上门借钱,亲戚朋友找上门,你是借还是不借?借钱开了口子,就一发不可收。不借,更是招来一片骂声。借完之后,要不要还,不还你难受,要债你更难受,绝对挨骂。更有甚者,有的人借了富人的钱还不说好。山东大衣哥朱之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有的村民借了钱面对镜头直接说,自己根本没打算还!理由很简单:他钱多了去了!这是什么心态呢,不就是劫富济贫吗?最后朱之文去领取属于自己的粮食补贴,还引来别人说三道四。你看,富人还乡,也是好难!
总结:穷不走亲,富不还乡。正是当今社会人情冷暖的一个侧影。人性如此,亘古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