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头条# 【神钲回响】回答:我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亲自撰写的《颁令箴》对中国官吏治世作用影响最大。其中有“尔俸尔禄玄龄从我定天下,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影响特别深远。
中国古代自北宋时期玄龄从我定天下,各官署的大堂前都矗立有“戒石坊”,上刻有"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警示语。目的是对吏勤政廉政进行警示,要求官吏进出熟规,铭记不忘,也称“触目惊心坊”。
那么玄龄从我定天下,这四句诗出自哪里呢?原来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亲自撰写的《颁令箴》。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4年,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了他们诸多宽厚的特殊待遇。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如:掌管禁军张业,后任丞相,在家里私设监狱,专用残酷的刑法对后蜀百姓横征暴敛,百姓对官吏非常痛恨。
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也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24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颁于郡国,提醒官吏自己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要爱民为民,公正廉洁,秉公办事,不能徇私枉法,欺负老百姓,更不能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孟昶执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孟昶还题写了中国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后被北宋灭亡,虽然只享国32年,但孟昶却留下振聋发聩的治世名言。
北宋年间,宋太宗赵匡胤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庭坚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如今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我要上头条#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戒石铭”至今对我国的党员干部仍有警示教育意义!
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本人,休教别人对不起我。这体现出曹操的霸道与自私,这句话是曹操在误杀吕伯舎全家时向随行的陈宫说的一句话,导致了陈宫离他而去。这句话是曹操性格的绝美体现,他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铁腕手段具称。对待政敌毫不留情一般都是痛下杀手斩草除根,其中就有擒杀以国舅董承为首反曹操的衣袋召集团,只逃走了刘备,其余全部被杀。还有跟随了他多年鞍前马后辅佐的谋士旬欲只是因为反对他晋升魏王引起曹操的怀疑与不快,将其赐死。还有后来的宫庭叛乱,他竟以荒唐的理由处死了三百多朝廷命官,造成了当时汉朝庭大换血。还有他诛杀主簿杨修,就是他认为杨修冒犯了他竟不顾杨修为他服务多年轻易杀了杨修。还有他对待汉献帝的态度是将其玩弄于鼓掌之间成为他的政治牺牲品,以上所以这些都体现出了曹操霸道自私残忍
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舍我其谁的表现。所以曹操被称之世之奸雄。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出自宋罗大经的《鹤材玉露》。宋初,宰相赵普,人言其所读仅《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至太平。‘’赵普帮助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天下,被任命为宰相。太祖死后,太宗当皇帝,大家任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光义问他,是不是这样。赵普说:我欲以半部《论语》帮助您治理天下。
《论语》是儒经典,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取士的必读之书(五经四书),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材成长的教材。半部《论语》治天下,大概是极力推崇儒学的人编织的谎言,劝世人努力读书的说辞。
在旧时代,《论语》的确包含着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象《论语》中极力宣扬的孝,悌,忠,信,礼,义,仁,耻,就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做官,經商,从艺的八德。遵循了这八项道德,就可以走遍天下,无论做官,经商还是从事其它行业,都能左右逢源,畅通无阻。
半部《论语》治天下,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我看不见得。那之不过劝人好好读书,将来好做人做事。治天下,需要大本事,要有经天纬地之才。
解放后,社会上不也是流传着一句经典的话吗,那就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恐怕与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