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看法京剧马连良。

京剧马连良:怎样看待著名京剧大师马连良的马派艺术?

马连良先生可称京剧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其所创立的马派艺术自上世纪30年代起至今80余年历久不衰京剧马连良,影响深远,流传后世,蜚声海外。

京剧马连良:怎样看待著名京剧大师马连良的马派艺术?

京剧马连良:怎样看待著名京剧大师马连良的马派艺术?

马先生8岁入喜(富)连成科班学艺京剧马连良,历经10年,出科后以谭派老生为招牌,26岁自组“扶风剧社”,(祖籍陕西扶风)挂头牌老生,30岁专程赴津拜齐名谭鑫培的孙菊仙为师,从马派代表剧目《借东风》中“望江北”一句可领会到孙派艺术特色。逐渐并肩余、言、高,并称“四大须生”,前三位仙逝后,又与谭、杨、奚并称“四大须生”且居首位。1933年在天津与麒麟童同台演出,各擅胜场,遂在梨园界留下“南麒北马”之盛誉。

京剧马连良:怎样看待著名京剧大师马连良的马派艺术?

京剧马连良:怎样看待著名京剧大师马连良的马派艺术?

具体说到马派艺术特点,本人觉有以下几点:

第一:唱功为主。马派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华丽、潇洒的声腔艺术,俏而不媚,帅而不贫。以谭派为基础,广泛吸收、融汇各家之长,大胆、充分发挥自己特点,突破传统,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他的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结合独具韵味的马派念白,互为表里,彼此依托,统一于马派声腔艺术中,极大地丰富了老生唱腔。不论是西皮的“劝千岁”,还是二黄的“习天书”,无不脍炙人口。早期也曾上演《定军山》等靠把戏,后逐渐弃演,毕竟不是所长。

第二:念做极佳。马先生精于演唱,但绝不以“卖唱”为主。例如单纯以唱为主的《大探二》,马先生似乎极少动演。纵观他的代表作,《甘露寺》、《十道本》、《四进士》、《胭脂宝褶》、《十老安刘》等,无一不是唱、念、做并重,如《审潘洪》、《审头刺汤》等戏的大段念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错落有致、高低有序,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清风亭》、《四进士》的做功,细致严谨,潇洒飘逸,手、眼、身、法、步结合一体,将人物蕴含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的形之于外。对比麒派雄浑大方的演法一时瑜亮,不遑多让。

第三:锐意变革。马派非常注重服装、道具的精准整洁,组成扶风社时,要求全体演员必须做到三白。此外在大胆突破传统定式的行头搭配,不论是《借东风》里诸葛亮登坛时的法衣,还是《遇龙酒馆》里永乐帝的箭衣蟒,都是出自马先生的首创。其他如台幕、背景等均有大幅改进,收到典雅、庄重、宁静、美观的效果。另外用来伴奏旦角唱腔的京二胡加入到老生乐队中的第一人也是马先生。

第四:创编新戏。从年轻时起,马先生陆续整理完善了几十出老戏,有的加头、尾小戏变大戏,有的小戏删减合并。如全本《十老安刘》、全本《一捧雪》、全本《春秋笔》等。不仅着力改编老戏,还致力于新戏的创编,如《安居平五路》、《初出茅庐》、《赵氏孤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后来直接要了他命的《海瑞罢官》等等。为京剧艺术宝库留下了大笔财富。

第五:过于强调特色。马先生在唱念做打等方面均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剧目选择上也从早期的宽泛变得越来越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特点的剧目逐渐不再动演。但即使如此,对剧中人物不分年龄,不分身份,不分剧情的充分体现马派风格的加以表演,略有千人一面之嫌。从而有了“马连良演马连良”之评价。

但些小瑕疵难掩马先生大师风范。

个人浅见,欢迎您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

若论两位大师高低,不是我辈所能评判。斗胆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也觉诚惶诚恐。若论二位大师,应当说各有千秋。我们不仿从几个方面看一下可露端倪。

先说师承,马先生是《富连成》科班出身。出科后先拜贾洪林(以做工见长),后又拜孙菊仙(以唱功见长)二位前辈为师。周先生幼年跟戏班学戏,后在《富连成》深造三年,崇拜谭鑫培,但拜师不成。后去杭州拜徽剧大师老三麻子(王鸿寿)为师遂在上海站稳脚根。吸收话剧表演手法,并更加夸张表演,最终成为海派代表人物。

两个都善长做戏(表演),一个瀟洒飘逸,示人以美(马)。一个表演夸张,感染力强。

再说唱腔,二人的差距就出来了,马派唱腔追随者趋之若鹜,在票友界(即粉丝)更是突出。而麒派票友相形见绌。

第三要说独有的(自己的)剧目,《借东风》是萧老专门为马先生出科设计的,如今近百年不衰。而周先生的《义责王魁》剧目流传。

被拍成电影的作品,周先生有《周信芳舞台艺术》(含《徐策跑城》《坐楼杀惜》)《宋士杰》。马先生有《群英会。借东风》《铡美案》,香港筹拍《赵氏孤儿》(因文革停下)。

最后,再说传人,马先生嫡传弟子有马盛戎,迟金声,言少朋,关正明,童祥苓,王和霖,张学津,冯志孝等。周先生嫡传弟子有高百岁,陈鹤峰等。六十年代初又组织李和曾,裘盛戎,李少春,袁世海,还有话剧电影的金山,王铁成集体拜他为师。

以上所述,阅者自能品出一二。

以不断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