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历史显得微不足道,在那个时期政治权力分散,各地战乱不停,百姓们几乎生活在夹缝之中五代十国时期。后来赵匡胤一统天下,这般混乱的局面才得到终止。
说到这里可能您也知道说的是哪个时期了,没错,就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形势图)
先说说这五代十国的由来吧,唐朝末年,各地政权割据、战乱纷纷五代十国时期。唐末大将朱温在北方中原地区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权,史称后梁。
之后政权又多次易手,最终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五个时期,八姓十四君的政权交易共经历了53年,这53年便是五代。
在这几个北方政权相互较量的时候,南方及河东地区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由此一来便被划分为五代十国时期。
其实五代时期赋税严重一直以来受人诟病。那么五代时期的赋税究竟有多重呢?
这就要从五代的第二个政权后唐说起了,公元923年,后梁政权被李存勛所灭,不久后他入主开封,建立了后唐政权,随后又将都城迁到了洛阳。迁都是个大工程,需要准备无数的人力,又要计划建造新的宫殿,这些都需要大把的银钱,而这些钱只能从赋税中出。
(五代时期后梁开国君主朱全忠像)
于是李存勖任命善于搜刮钱财的孔谦为财政大臣,想通过他为自己收敛钱财。这孙谦也不让李存勖失望,他一上台,就宣布重征曾经已经豁免的赋税,接着又封了所有小路,让那些行商的人除了大路无路可走,这样一来就可以收到更多的商税。
孔谦还让人重新量地,只要是被重量过的地,都从大块变成小块,这样一来朝廷也可以根据地的数量多征税。孔谦的所作所为,一时间让后唐百姓民不聊生,大街上到处都是唉天嚎地的穷苦百姓。
除了上述的正常赋税,还有一些附加税让人啼笑皆非。梁伊钱,拔钉钱,捋须钱就是这些附加税中的代表。
拔钉钱说的是宋州的一位官员说鱼肉百姓,后来他被调走,百姓们们高兴的大喊这个眼中钉拔去了,而后这位官员知道,又重新回到宋州,向百姓们征收了一年的拔钉钱。
梁伊钱和捋须钱来源于同一个地方,当时的庐江刺史张崇支去面见吴王,百姓们知道后就说梁伊(他)复不必来也,后来张崇之回来了就向百姓征收量梁伊钱。
之后张崇之又出去办事,百姓们以为这次他是真走了,就相互捋须来表示庆祝,不料他又回来向他们征收捋须钱。
(后唐第二位君主李存勖像)
虽然这严苛赋税是后唐开的头,但五代十国时期皆沿用这种旧制。关于这赋税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一年各地都下雨,唯有南唐的国都金陵大旱。南唐皇帝问身边的官员说,为什么京城没有雨呢?大臣们不敢回答,但一艺人在旁边幽默的说:大雨怕被抽税,所以不敢进京啊。
税收本是一件好事,可以增加国库储备金,为战争做准备。但严苛的税务让税收变了本质,从最初的利国利民,变成了为皇家和官员谋利。
五代只走了五十三年,若不是繁税加重了百姓负担,致使皇家不得民心,他们会不会走的长远一些呢?
中国历史上两部悲壮的血泪史:一部是五胡乱华,一部是五代十国。五胡乱华堪称中国古代最为惨痛、最为混乱的历史时期,永嘉之乱以后,晋人南逃,文人矫饰曰:“衣冠南渡。”五代十国则是唐以后的事,祸起于唐朝政府的军政模式——藩镇,以使帝瘦臣肥,终致藩镇节度亡唐国祚,自此中原政权几经更迭。
五胡乱华与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两段分裂动荡时期,五胡乱华是汉魏以后,西晋时期的乱世,然后是南北朝;五代十国则是唐以后的乱世,然后是赵家的宋朝。
“五胡乱华”——要么死,要么忍,要么跑,要么反抗。五胡乱华时期,所谓“五胡”,即:匈奴、羯族、鲜卑族、羌族、氐族,“十六国”则几乎是这五胡所建立的政权。“十六国”即: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当然,这段时期肯定不仅仅只有这所谓的五胡十六国,余者因为政权规模以及延续时间不及这十六国,便没有被史家崔鸿录入《十六国春秋》,诸如网络热议的冉魏政权。
晋武帝司马炎篡魏,建立汉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晋朝,史称西晋。西晋的一个政策则为西晋的亡国早早埋下了祸根,即是民族政策,自古汉人虽有所谓华夷之辨,然则儒家又提倡“圣人教化,当有教无类”,西晋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将他们迁移到中原定居。晋武帝死后,由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即皇帝位,可是权力又落到皇后贾氏手里,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以后,西晋权柄受东海王司马越所掌控,司马越扶植司马炽当皇帝,司马炽时期的胡人已经趁着“八王之乱”以后晋朝势弱纷纷兴兵反晋,在永嘉五年,前赵刘聪率军攻入都城洛阳,俘虏司马炽,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以后,晋朝统治中心南移,史称衣冠南渡,东晋由此始。东晋偏安南方,北方则陷入了无尽的混乱,五胡政权相互厮杀,统治手段极度残忍。
五胡十六国时期世道过于混乱,如果想要捋清楚的话,定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如果不是史学家倒也不用去捋清楚,只要知道这段历史的存在,以及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影响便可,让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说白了便是汉人正统逃亡南方,北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南方的统治者对此则无能为力。
“五代十国”——今天你造他的反,明天我造你的反。相比于五胡十六国的复杂程度,五代十国则相对简单许多。五代者,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者,曰: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南汉、北汉。
五代始于朱温,朱温曾任唐朝宣武军节度使,获封梁王,后来篡唐帝皇位,称帝建制,史称“后梁”。李存勖袭父李克用晋王位,后称帝,仍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同时覆灭后梁。石敬瑭原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兴兵反后唐,将败之时,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获得契丹的支持而消灭后唐,以“晋”为国号,史称“后晋”。刘知远原是后晋河东节度使,趁后晋混乱之际,起兵反晋,称帝建国,以“汉”为国号,史称“后汉”。郭威原是后汉高祖刘知远指定的托孤重臣,手掌后汉兵权,为后汉隐帝所忌惮,后兴兵反汉,即位称帝,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五代终于赵匡胤,赵匡胤原是后周将领,在后周世宗柴荣死后,于陈桥驿发动兵变,篡后周帝位,以“宋”为国号。在中原以外的十国,则多为南唐或宋所覆灭,如果想要详细了解的的话建议去细看史书。
五胡乱华与五代十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西晋将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中原,然后分封诸王,诸王掌控地方军政,这是导致西晋亡国而五胡十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唐朝亦然,李世民那句“朕独爱之如一”仍然萦绕,唐朝重用各民族的有才华有本事的人,在中后期时实行藩镇制度,将军政交由节度使管理,致使唐亡而进入五代十国。西晋与唐,五胡十六国与五代十国,何其相似?
五胡乱华的主要区域是在北方,这段时期北方的主导者则是“五胡”,汉族主导的东晋则在南方;五代十国则是全国范围,主导者则是汉族与沙陀族,少数民族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参与者。五胡乱华时期,胡人虽然在潜移默化里被汉化,可是汉人的胡化更严重,汉人几乎皆取了胡名,好在杨坚立隋后恢复正统文化;五代十国时期,则是少数民族积极汉化。五胡乱华时期,汉人虽然想崛起并结束五胡乱华,可是却屡屡失败,这段时期最终由胡族画上句号;五代十国时期,沙陀族人所建立的后唐一度有统一中原的趋势,然而,最后结束这段混乱时期的则是汉人。
在不同时间维度下的两个历史时期,竟然发生了两段极为相似的历史,不得不感叹,历史还真总是惊人的相似啊。咳咳,最后借用李二哥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