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代唐”谶语是唐初的一个重要的传言李治武则天,此谶语史书有记载,但仍扑朔迷离,但因为谶语与唐时著名的预言家李淳风联系在一起,流传更广了。“武氏代唐”谶语涉及当时的李世民、武媚娘、李治、李淳风、李君羡等,使历史和传说密切结合在一起,因而历来颇受重视,似乎有其真实性。

李治武则天:李治不知道武氏代唐的预言吗?为什么不防着武则天?

关于此谶语,最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 》中关于李淳风的一段记载:“太宗得秘谶,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问淳风,对曰:‘其兆既成,已在宫中。又四十年而王,王而夷唐子孙且尽。’帝曰:‘我求而杀之,奈何李治武则天?’对曰:‘天之所命,不可去也,而王者果不死,徒使疑似之戳淫及无辜。且陛下所亲爱,四十年而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而不能绝唐。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陛下子孙无遗种矣!’帝采其言,止。”

李治武则天:李治不知道武氏代唐的预言吗?为什么不防着武则天?

结合这一段记载李治武则天,有一个说法,认为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长安城中出现“太白屡昼见”的天象。太史据此卜占得一卦,有“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之卜象。而且,当时在长安城中已有民间传言,传有一个“秘记”,认为:“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而卜象与传言吻合,这引起了故李世民的恼怒和警惕。

李治武则天:李治不知道武氏代唐的预言吗?为什么不防着武则天?

面对此谶语,李世民便有了“诛尽武氏”的想法。于是,李世民密召太史令李淳风,问他:“秘记”所说的是不是可信呢?李淳风回答说:“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李世民听了李淳风的说法之后,感到事态严重,他对李淳风说:“疑似者尽杀之,何如?”李淳风深知李世民杀伐果断,担心酿成大祸,于是,他对李世民说道:“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孙,无遗类矣。”(参看《秘记》)

李世民(剧照)

由于李淳风解释天象的传说,被认为是帮了武媚娘,使得以不受李世民处置。

李淳风(602-670)是唐代初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岐州(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雍人。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李淳风在当时颇受李世民的信任,所以,他对李世民的劝说是很管用的。

对于“武氏代唐”谶语还有一种说法,这与唐朝将领李君羡有关。

李君羡(593-648年),字君羡,洺州武安县(今河北省武安市)人,隋末唐初的重要将领,李君羡开始在李密属下,后成王世充的部将,但他对王世充的为人很厌恶,率部投奔李渊,被封为上轻车都尉。之后,他跟随秦王李世民逐鹿中原,他常在征战中单骑出列,冲锋陷阵,作战十分勇敢。李君羡因战功曾历任兰州都督、左监门卫将军等。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出现了太白星屡现于白昼的天象,据说,史官占卜之后,认为是女皇登基预兆,加上民间传言“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李世民对此很厌恶,并加重了警惕。不久,李世民在宫廷中宴请武将们,宴会间,众人行酒令,令输者讲出各自的乳名。李君羡说曾有小名称“五娘子”。李世民听后感到很奇怪,他笑着说:“你既为女子,为何如此雄健勇猛?”这本是夸赞李君羡,但是,后来李世民知道了李君羡的官职是左武卫将军,而其封号为武连县公,并且,他属于武安县,他是一位武官,是勇猛的武将,这些加起来,似乎就是“五(武)娘子”,皆是与“武”有关。对此,李世民将其与“武氏代唐”的传说联系起来,感到疑忌,遂将李君羡革去禁军职务。随后,李君羡外任华州刺史,华州当地民风崇尚修炼辟谷术,有个布衣名叫员道信的,自称通佛法、不进食,李君羡对他很敬慕,多次与他形影相随,私语很多。这次让御史知道了,御史借机弹劾李君羡与妖人勾结,有图谋不轨之心,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十三日,李君羡被李世民下令处斩,全家被抄没。

后人一直感到李君羡死得很冤枉,比如,清康熙帝说:“谶纬之说本不足据,如唐太宗以疑诛李君羡,既失为政之体而又无益于事,可为信谶者之戒。”(康熙·《阅史绪论》)

不过,天授二年(691年),有亲属为李君羡的事向武则天诉冤,武则天同情君羡,并认为之前的“谶纬之说”对于证明她有天命庇佑很有利,以此说来,李君羡对武则天称帝是有功的,因而,她下诏追复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在武安县“得意里”。

“武氏代唐”谶语出现和李君羡被处死时,李治已当上太子好几年了。李治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而“谶纬之说”是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这离唐太宗去世的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仅仅差一年左右的时间,李治已参与处理朝政了,所以,李治对于“武氏代唐”谶语如果不是当事人之一,至少也是知情者之一,他对于“武氏代唐”传言一定是比较清楚的。当时还是比较迷信的,如果对于“谶纬之说”是相信的,李治对于武性的女子应该是警惕的,但是,为什么李治不仅没有防备武媚娘,而且非常信任和倚重她,在他执政时,允许武后参政,帝后同朝,并在武后的建议下,他使用天皇称号,让武后称“天后”,李治武则天并称“二圣”,这表明他对武则天是没有提防之心的。

李治(剧照)

李治感到了武后逐渐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他曾经一度有废除皇后的想法,但这想法被武后得知了,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表明她只是辅佐的立场,李治因而放弃了废后的打算,不过,当时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遭受族诛。事件之后,李治再也没有理由对武后进行抑制了。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移驾奉天宫,当时武后从泰山封禅以后,劝李治封中岳,李治因患病而未能如武后所愿,过了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由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为李显选定了辅佐的班底。这表明,李治开始选大臣为他身后安排朝中大事了。过后,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洛阳,此时,病得更厉害了,宰相以下大臣均不得觐见。十二月二十七日晚,李治在东都贞观殿去世,临终前,他宣布了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

李治显然如历朝皇帝一样,在考虑皇太子即位之后的朝中势力的制衡作用,他在病重期间,为皇太子安排了很强的班底,而在临终前又下诏书,让皇太子在登基之后,“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这说明李治之所以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备武则天,这一方面是李治疼爱武后,并相信武后的治政能力有助于支持太子继位;另一方面,这是让武后在太子即位后能代表皇室抑制权臣的势力,保证继位的新皇能顺利安定地巩固李氏王朝的政权根基。所以,李治之所以没有抑制武则天参与朝政,这当然是有其重要原因的:

第一,李治的几个儿子的治政能力都大不如武则天,李治需要武则天来打理朝政,他知道,有武则天的辅佐,其继位君王才能巩固和强化李唐王朝的权力。

起先,在考虑立太子时,王皇后曾想让李治立李忠为太子,而萧淑妃则希望让她的儿子李素节登上储君之位,后宫后妃们争斗不休,后来,萧淑妃遭武媚娘害死,李素节被贬任申州刺史,而武媚娘将李忠的太子之位废除,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坐上了太子之位。

但是,李弘的性格很像他的父亲李治,宅心仁厚,李弘希望她的母亲给萧淑妃的两个女儿找一个好夫婿,而这是武则天所不能容许的,武则天愤怒之下,故意将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下嫁给了宫中侍卫。不久,李弘病逝,李治改立他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为太子,但李贤有谋逆之心,他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李治死后,弘道元年(683年),李显即皇帝位。光宅元年(684年),李显因冒犯了武则天,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皇太后武则天立她的儿子儿子让李旦登基,不久,他主动请示母亲听政,让武则天临朝称制。

可见,李治的儿子们确实没有称职的执政能力,李治对他的儿子们是了解的,他需要武则天帮助他的儿子治理天下,这是李治倚重武则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李治非常疼爱武则天,他将武则天视为是他的辅佐治政的能手,加上李治体弱多病,他已习惯于让武则天协理朝政,对她不仅没有提防,而且还十分信任,皇后同朝,被臣民们称为“二圣”。

李治深爱武媚娘,并一直对她十分信任。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关系特别密切;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李治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遇上了武媚娘,两人再次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媚娘应召再度入宫。永徽三年(652年)五月,武则天被拜为二品昭仪,她深知王皇后心意,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而王皇后一次次在高宗李治面前称赞武媚娘,这让高宗对武媚娘更加宠爱,有了王皇后的支持,武媚娘有了上升的阶梯,不久,王皇后、萧淑妃逐渐遭高宗冷遇。到后来,高宗下令决心,要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他事先征得朝中重臣的赞同,以排除改了皇后的助力,武氏得以为皇后。此事足见李治对于武媚娘的宠爱和信任。

显庆五年(660年)后,李治经常头晕目眩,不便于处理政务,武则天开始协助处理朝政,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对于武则天来说,当皇后不是她所能满足的,她想掌控朝权。之后,武后逐渐掌握朝政,李接受了武后的建议,使用“天皇”称号,而武后被称为“天后”,自此,开始了“二圣”同朝的治理方式。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加严重,李治召集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但由于遭到宰相郝处俊的的劝谏道,而未能通过。武后得知之后,有意召集文臣编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等,抬高自己,贬抑权臣,密令参决百官疏奏,分化宰相的权力。武则天一直在为李治去世后掌握政权作准备,而高宗虽仍掌控大权,但在军国大事上皆是与武后商量后决策。即便是李治在风眩症非常严重时,仍是放手让武后处理朝政,他对武后是非常信任的。这是李治一直支持武后处理的过程和原因。

武则天(剧照)

第三,高宗李治性格比较柔弱,他爱武媚娘,更需要武媚娘来辅佐他处理军国大事,也正是在武则天的辅佐下,李治才有明显的政绩,所以,李治对武则天是很信任的,他并非如李世民一样,是雄才大略之主,所以,他一直需要武则天的支持。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曾分析说:“唐朝对外的威力,以高宗时为极盛,然其衰机亦肇于是时。高宗的性质是失之于柔懦的。他即位之初,还能遵守太宗的成规,所以永徽之政,史称其比美贞观。只有高句丽……高宗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中国通史·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

吕思勉的分析很有道理,一是高宗即位之初依仗唐太宗的余威,延续着贞观朝的政绩,所以,有“永徽之政”;二是高宗时唐朝对外的声威,达到了最高峰状态;三是高宗李治是比较柔弱的。也正是因为他性格软弱、体弱多病,所以,武则天得以有机会有条件参与朝政,并在后来揽权擅政,而由于对武则天的疼爱、信任和赏识,李治对武则天参与执政是放心的,也是容许,甚至很欣赏的。

孟宪实对高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唐高宗真相》)只是,应该看到,高宗的政治成就离不开武则天的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