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公主的迷信。唐朝的确有部分士族子弟不愿娶公主和宗女,但哪里轮得到普通平民百姓不愿意娶公主。
唐朝有些公主的确也有和今天女孩子一样难以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夫君公主的迷信,但怎么可能公主都嫁不出去。
唐代的门阀士族影响力依然非常大,虽然已经科举制度已经在发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但远没有后世宋代和明代那样科举出身基本垄断高层官职,并且科举制度中,士族子弟优势同样也很大公主的迷信。门阀士族在唐代依然很有影响力。
社会风气依旧同样推崇传统的顶级士族们。李唐皇室虽然自称陇西李氏,但私下里并不被时人认可。相比和皇室结亲,高官贵族子弟们其实更愿意与传统高门士族联姻。
有个典型的例子的是薛元超。
薛元超出身河东薛氏,河东薛氏士也是当时的顶级士族,但名望与最顶级的五姓七望稍差一些。薛元超的的父亲薛收是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在贞观年间也是宰相级别的人物。薛元超本人在唐高宗李治年间做到宰相,人生可以说很圆满。薛元超的妻子是宗女和静县主(李元吉的女儿,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玄武门之变后被杀,但女儿还享有正常的宗室待遇,有封号,嫁人也不错),和李唐皇室结亲。
(薛元超)
但薛元超晚年自称平生有三恨,其中一恨是不得娶五姓女,公开打脸皇家。五姓指的是当时名望最高的七家士族,合称五姓七望,七家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薛元超这样做到宰相级别的高官、和李家皇室联姻之人,依然以没有娶到五姓七望之家的女子做妻子为平生憾事。
小编特意上网为大家搜索在历史上悲惨的公主,曾经出现过一件公主卖身为奴的故事,此人是西晋惠帝的次女临海公主。
在说起她这段噩梦般的经历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她的身世。临海公主是晋惠帝和羊献容的女儿,排行老二,与其他三个姐妹相比,她的命运最不济。公元317年,北方少数民族攻入西晋首都洛阳,西晋灭亡,洛阳城内一片大乱,皇族人员被迫仓皇外逃,在这个过程中,临海公主与家人走失,后来被一个乡村野夫发现,在那个乱世之中,人人都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这个村夫竞为几文钱将临海公主转卖给吴兴县的钱温作奴婢。
在钱温家里,她被分配给钱家的小女儿当丫鬟,这个小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专横跋扈;对待下人颐指气使,非打即骂,从此,公主一生中最苦难的时光开始了。
临海公主自小养尊处优,身上散发出一种常人不能及的气质,钱家小女儿见状很是妒忌,于是便逼问公主被卖之前的身份,但公主却始终避而不谈。就这样,钱家小女对临海公主更加苛刻,让她去做非常下贱的活,稍有差池就用鞭子抽打,关小黑屋、不给吃饭都是常用的摧残手段。面对这样的生活,公主新历充满了心酸,但也只能认命。
后来,晋元帝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临海公主得知这一消息后,瞬间充满了希望。于是,她乘人不备,逃出了钱家,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东晋的都城,并要求觐见当朝天子。宫门口的卫士起初并不相信她的公主身份,在她立下毒誓后,侍卫才将信将疑进行了上报。
见到元帝之后,公主痛哭流涕,诉说了这些年来的悲惨遭遇。元帝在听完公主的控诉后,立刻就派人把钱温和他的女儿押入了死牢。在这之后不久,晋元帝正式改封清河公主为临海公主,并将她嫁给了曹统,而她的这段经历也堪称一段传奇。
谢谢观看多多点赞?
光从外貌上讲,真正的太平公主就能颠覆了人们的想像。史书记载她“休丰硕、方额广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她体型壮实,看上去很胖,而且宽额头,大脸盘子,与弱柳扶风那样的女子有很大的差别。
太平公主对权欲的渴望不逊色于母亲武则天,她有谋略,但胆识不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最终输在一个“狠”字上。她的实力曾一度碾压玄宗李隆基,结果却被对方反杀。所以,真正的太平公主有武则天之“形”,但无武则天之“骨”。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生的最后一个孩子,也是高宗皇帝的最后一个孩子。武则天一共为高宗生了六个孩子,正好占据了他儿女总数的“半壁江山”。相比较而言,其他妃嫔生的几个孩子整体平淡无奇,还倍受打压、排挤,而武则天生的几个孩子却光芒四射、风云际会,尤其太平公主曾一枝独放,绚丽多姿。
通常家中排行越末的孩子越受父母疼爱,所以太平公主是在众星捧月之中长大。太平公主先后经历过两段婚姻,前夫是堂哥薛绍(李治胞妹城阳公主之子),二人生育三子一女。后薛绍因族人谋反被株连,太平公主又嫁给武攸暨(武则天堂侄),复生二子二女。
其实,太平公主的两段姻缘均受母亲操控,如果称其“幸福美满”还真有些勉强。特别是嫁给武攸暨之后,所谓的“妇道”碎了一地,她就像一只风情万种的蝴蝶,流连忘返于才郎俊杰之间。
但相比较其他兄弟姐妹的遭遇来说,太平公主明显要幸运许多。因为姐姐安定公主夭于襁褓之中,死因成谜;大哥李弘英年猝死,不明不白;二哥李贤经母亲授意,被丘神勣逼死于巴州;三哥李贤登上皇位不足两月被废,幽居房州,惊弓之鸟般栖惶十余载;四哥李旦则被软禁于深宫,如同笼中小鸟。而她却无拘无束,武则天还给了她参与朝政的机会。但是,太平公主很识时务,丝毫不敢招揽权势,以免引起母亲的忌惮。为了讨好母亲,太平公主还将“心上人”张昌宗忍痛割爱,双手奉上。
公元698年,武则天决定还政李唐,于是迎回李显,重新立为皇太子。这时,李旦也恢复自由身,太平公主兄妹几人总算看到了出头之日。但是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母亲面前,兄妹几人丝毫没有懈怠造次,甚至还违心地一起为张昌宗奏请封王。尽管武则天没有批准,但足见兄妹几个也算是统一了“战线”。所以在神龙元年(公元705)那场由朝臣张谏之等人主导的兵变过后,太平公主被复位的李显赐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武则天剧照)
李显复位之后,将之前被武则天贬谪、流放、诛杀的宗室全部平反、追封、或赐官爵。公元706年,李显又下令允许太平公主及自己的几个女儿建官署,纳幕僚。所以,从此太平公主便有了培植自己势力的机会。但不久又遭到韦后心腹宗楚客的谗言构陷。后多亏御史中丞萧至忠的极力斡旋,太平公主及相王李旦才幸免于难。所以,可见当时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势力及地位还微不足道。
公元710年,身为临淄王王的李隆基利用万骑营力量铲除韦后集团,而太平公主也派儿子薛崇简参与了行动。随后,太平公主又逼迫少帝李重茂让位于叔父李旦。之后,太平公主的势力有了质的飞跃,一度觊觎皇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是拜李旦纵容,因为如今只剩下了这么一个妹妹,不忍心限制她权势的膨胀;二是得益于多年来已树立起的威望,所以引得一些人主动依附;三是本人素有野心,特别是在当前局势下,认为会大有作为。
(李旦剧照)
所以,最终太平公主组建起了一个由宰相窦怀贞、岑羲、崔湜、萧至忠、陆象先及太子少保薛稷、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晙与胡僧慧范等人为核心的势力集团。可谓是“文臣武将”齐聚一堂,炟赫一时。
但是,李旦虽平庸,还不至于让皇位落到妹妹的手里,所以他首先将儿子李隆基立为太子,然后在利用李隆基不动声色地进行反制。因此,太平公主面前最大的障碍就是侄子李隆基,如果将他清除,便可为所欲为,即便皇位也是唾手可得。
所以,接下来太平公主便对李隆基展开一系列的攻势。但是这些招数没有一条是致命的,或者可视为隔靴搔痒,亦或许是太平公主本身就是在做“势”,她想最终在不动干戈的前提下完美解决问题。总结太平公主对李隆基的压制措施如下:
一、煽动李旦长子李成器同李隆基争太子之位。因为李成器性格柔弱,明显要容易操控。但是李成器有自知之明,他不想成为下一个“李建成”,所以对“皇太子”的诱惑无动于衷。
二、到朝臣们退朝的地方拦截宰相宋璟,让他带头向睿宗李旦奏请废黜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可是太平公主的飞扬跋扈除了引得宋璟的当面拒绝之外,余下就是朝臣们的一片诧异。
三、指使星象之士对李旦故弄玄虚,说经夜观天象,呈现皇太子登基之兆。言外之意,李隆基要武力夺位。没想到术士之言弄巧成拙,正好促使李旦下了让位于李隆基的决心。
四、分散李隆基的权力。李旦决心让位李隆基,太平公主无法阻拦,只好劝说哥哥还应该保留必要的权力,以观其变。于是李旦听从太平公主的建议,三品官员任免及重大刑狱政务还由自己决断,其余权力交由皇帝李隆基。而且李旦每隔五日还要举行朝会一次,防范被李隆基逐渐驾空。
五、指使宫女元氏给唐玄宗投毒。据说李隆基经常食用赤箭(天麻)粉来强身健体,所以太平公主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在他的身边安插亲信元氏,伺机毒死李隆基。
综上所述,太平公主的五种手段均算不上高明,并且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特别是劝李旦“截流”权力更是一招臭棋。试想,如果李旦完全传位于李隆基,或许她也就只能偃旗息鼓,从此不再对皇位抱有幻想。到头来,姑侄二人虽不能尽释前嫌,但起码能做到相安无事。但是李隆基在频频遭受“太上皇”掣肘的时候,必然会采取行动去做一个“完整”的皇帝,到时只会先拿太平公主开刀。而之后局势的发展,恰好印证了太平公主是自食苦果。至于利用宫女投毒一事,还不见得真有其事。所以太平公主虽然“多谋”,但不“善断”,因此也注定了她的悲剧。下面的事件更能说明问题。
其实李隆基登上皇位不久,便对偷偷对太平公主采取了行动。当时李隆基就曾策划由宰相刘幽求、右羽林将军张暐牵头行动,将太平公主一伙人一网打尽。但后来由于张暐将计划泄露,李隆基不得不及时叫停,并主动向父亲李旦请罪。最终上述二人均遭到流放。而这样重大的事情太平公主不可能不知情,但是她仍然没有对李隆基采取实质行动。
接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局势又发生了变化。当年(公元712年)冬天,契丹和奚骚扰渔阳,于是李旦萌生了让李隆基巡边的念头。李旦此举可视为两层意图:一缓解妹妹和李隆基剑拔弩张的关系;二或许就是一个烟雾弹,因为巡边期限一再托延。而太平公主还在等着李隆基被“放边”之后再做打算。因为她认为李隆基一旦人走,必然茶凉,到时自己完全可以翻云覆雨,执掌乾坤。可事与愿违,最终等到的却是被团灭。
公元713年七月三日,李隆基与王毛仲等人率领三百余人一鼓作气,将毫无防备的太平公主等人一锅端掉。首先在武德殿斩杀常元楷、李慈。然后分别在内客省和朝堂上将贾膺福、李猷、萧至忠、岑羲抓捕斩首。窦怀贞主动上吊。太平公主暂时躲入寺庙,三天后回家自缢。其他成员被逐一清算。
纵观李隆基行动的整个过程,太平公主几乎是束手就擒。如此一来,充分说明她还没有用武力手段除掉李隆基的想法,如果有的话,必然有所防备,李隆基也不会轻易得手。所以,太平公主机关算尽,关键时缺少一个“狠”字,到头来误了卿卿性命。如果她同李隆基刀光剑影地拼杀一场,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