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大西国。这句话包含很深的哲理。
言山之高大壮观,水之至柔至弱,各有性状各安本分。一旦高山逞强好胜,打破平衡,即便是至柔至弱的水,反之则刚,“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它集刚柔于一体,将其湮没沉底。如大西国,繁荣昌盛的大西国,覆灭他的却是不足为道的“守弱之水”。从这句话的出自于赵文竹的《居士歌》,节选如下大西国:
山逞强,水守弱,海底曾淹大西国大西国。位尊财旺休得意,名流倒台倍落魄。时运无常,高升必堕,傲什么?
这是一首警世歌。诗歌用象征的手法,以形象的语言告诫世人告诫那些当权者“位尊财旺休得意”,世事无常,一味地骄奢逞强、纵情傲物,不积德行,必失人心,高升必堕,繁华不再。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人们不断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认为: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认识上是有共识,一旦坐江山就不免重复历史的覆辙。守住繁华,坐稳江山,也就成为一朝一代的理想。大量的哲人、诗人、政治家就有了各种劝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轲孟子曾很形象地指出: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唐太宗的丞相魏征向太宗直书《谏太宗十思疏》,要居安思危,戒奢以简,谦冲待下,择善而从。
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深入分析这首诗,诗人道出了自然规律,同时还指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的必然: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只是历史的一瞬,终会烟消云散;就有如晋代衣冠、吴宫花草一般,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青山永恒,绿水长流。我是一溪云水,欢迎关注点赞。
谢邀请,在回答日本沉入海底前我们先讲讲大西国。
大西国曾经是位于大西洋的一片岛屿,岛上的居民拥有着各类高科技,这里的高科技指的是豪华的宫殿,绚丽的壁画等,并不是飞机大炮,那时候的大西国如果真的出现沉岛或者灭顶之灾也无法坐飞机离开这片岛屿。
而关于日本,虽然答主也不喜欢日本,但事实是就算日本岛沉了,以日本现在的科技手段,岛上的居民也会安然无恙或者最多出现一些损伤,然后迁移到其他地方,同时也会有各个国家援助,包括中国。生命面前无国籍
所以从生存来讲,日本并不算毁灭,不过从文明与发展来讲,岛沉了,意味着日本所有发展也毁于一旦,而且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弱肉强食,当你没有军事力量,没有金钱,没有高科技时,你就是待宰的羔羊,所以总结下来,日本并不会跟大西国一样一个下场,但日子也绝对不会好过。
日本岛沉不沉还是个未知数,不过位于日本的海上机场关西机场,专家预测在五十年内将会沉没,详细信息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今天下午更的视频将会说。
江口沉银的大量白银源于何处?从已发现银锭铭文可知,江口银锭实物是大西军转战湖广、四川等地获取的。晚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治腐败,皇族勋戚、贪官污吏利用政治上的特权,大肆搜刮和积聚巨额的白银财富。皇室、勋戚和官僚豪绅的私有土地——皇庄和庄田急剧膨胀,“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明宗室的人数大约以30年翻一番的几何级数增加,明后期数以万计的龙子龙孙的禄米,成为国家财政和地方开支的严重问题。藩王宗室的禄米和赐予的庄田,大多通过加派赋税来实现,庄田遍布地区成为社会矛盾突出的地区。追踪张献忠白银的来源,他建立政权,军饷等费用取之于没收官府、宗室和官绅所得,打击明朝藩王宗室是一条重要线索。
崇祯十四年二月,张献忠攻下襄阳,襄阳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是襄王的王府所在地,军需饷银,聚集在城内。张献忠处死了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下令没收襄王宫中的全部财产,并“发银五十万以赈饥民”。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下武昌。武昌是楚王朱华奎的王府所在地,楚王在武昌累世搜刮,聚集了大量财富,每年庄田租银就多达21300两。大西军到来之前,省城的文武百官曾齐集楚王府,向他借银作为军饷来守城,楚王却只是令人搬出一把洪武年间分封诸王时的裹金交椅,说:“此可佐军,他无有!”张献忠入武昌后活捉了楚王,“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见到王宫中众多金银财宝,他不禁叹息道:“有如此金钱不能设守,朱胡子真庸儿!”下令把楚王扔入河中。
崇祯十七年六月,张献忠攻克重庆,处死了瑞王朱常浩。瑞王的20000顷庄田,一直是靠陕西、河南、山西、四川按分摊田亩数加派赋税取得租银的。成都是明蜀王的封地,蜀王凭借政治势力,霸占大量跨府连县沃土,积聚了惊人的财富。史载第一代蜀王朱椿霸占大量土地,共建了300多个王庄,每天由一个王庄提供“王膳”,一年才轮换一遍,“富无与比”。万历年间,蜀王府庄田已经占有都江堰灌溉的11个州县土地的7/10。当大西军进川时,这位富有的末代蜀王朱至澍还舍不得出银子,居然说自己没有积蓄,仅有承远殿一座可以卖了充饷。张献忠于八月初九日攻下成都,改成都为西京,建立大西政权。朱至澍和王妃投井死,张献忠将蜀王府改称皇宫。
大西政权未能建立财政税收制度,也未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正是张献忠徒有大量白银,只落得江口沉银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
清军入关后,大顺三年九月,迫于形势,张献忠率众50万退出成都,准备移师陕西。十一月七日,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坡与清军交战,中箭身亡。此后江口沉银传说广为流传,直至21世纪为考古发现所证实。而留给我们的是国家转型与农民历史命运的沉重话题。
崇祯十六年在湖南长沙,大西政权曾发布檄文,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所谓“钱粮”,在万历年间全国清丈田亩统一征银、明朝财政体系发生从实物与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重大转型以后,基本上是白银的代名词。张献忠一路转战,获取了大量白银财富,为在成都正式建立政权提供了经济保障。但是定都成都以后,一方面要解决庞大的军费和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三年免征”,大西政权也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财政税收制度。财政是政权存亡的命脉,在文献记载中,我们看不到大西政权实行按土地或人口征收赋税的政策,看到的是几十万大军和各级政权的消费,基本上依靠没收官库和打粮来获得。这样一来,尽管张献忠严控财富,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私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并铸造了“大顺通宝”,但是大西政权不能建立财政税收制度,也就不可能建立坚实的财政基础;打粮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恢复社会经济发展,更不可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正是张献忠徒有大量白银,只落得江口沉银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