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成锳先生根据王昌龄所写的诗文,考察证明了他在739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七年对贬到岭南,这是史籍没有记载的一个新的发现王昌龄的资料。在李白诗文中,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向北而归,来到了襄阳,拜访了当时也有很大名气的孟浩然。而当时孟浩然生病,但也快痊愈了。两人见面之后非常的高兴,饮酒赋诗,但是由于孟浩然与王昌龄饮酒过多,而导致疾病复发,竟因此而死。但在这个时期,王昌龄又认识了另一位大诗人,他就是当时名震天下的诗仙李白。对于王昌龄来说,能认识像孟浩然李白这样的一流诗人,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是与孟浩然的第一次见面,竟然变成了永别,而与李白见面的时候,两人又都在被贬的途中。当时,李白正要被流放到夜郎。

为什么王昌龄一次又一次的遭到朝廷的贬职王昌龄的资料?原因可能是朝廷并不是一个好的千里马吧。

更加可悲的是王昌龄的资料,王昌龄最后竟然连龙标尉这样一个小小的职务都没有保住,便离职而去了。到了杭州,竟然被刺史闾丘晓所伤害,当时正是安史之乱时期,可能是当时王昌龄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遇到了闾丘晓,闾丘晓顾忌他以后比自己厉害吧,就将其杀害了。后来张镐同情是王昌龄的遭遇,最终是替王昌龄报了仇,将闾丘晓杀了。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的资料:才情孤傲却仕途不顺,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为何如此坎坷?

答曰:在国家层面,希望国家安定;在家庭层面,希望家庭幸福。这就是诗人的家国情怀,也是所有人的家国情怀。

王昌龄的资料:才情孤傲却仕途不顺,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为何如此坎坷?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在他的边塞诗中,都能体现岀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来,以及克敌制胜的坚强信心。但是,频繁不断的护边战争,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负,大有对战争厌烦的情绪。

王昌龄的资料:才情孤傲却仕途不顺,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为何如此坎坷?

王昌龄的资料:才情孤傲却仕途不顺,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为何如此坎坷?

王昌龄的资料:才情孤傲却仕途不顺,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为何如此坎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很多首,但我不准备一一道来。故选择其中一首进行赏析。这首名曰《岀塞》,诗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还是首先翻译一下,才能够对诗的本身大意作一个初步的了解。其译文曰:

依旧是那秦朝时代的明月,依旧是那汉朝时期的边关。万里长征连年不断,在边关上征战的亲人至今没有回来。

如果能够任用象卫青、李广那样的人来做守边将帅,匈奴的战马就不敢跨过阴山半步来侵扰中原的人民。

这首《岀塞》正是反映作者及当时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情。我们具体赏析一番: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是一种互文的写法。不是说秦朝时的明月和汉朝时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秦”“汉”“月”“关”四个字交叉说岀,以“秦时”和“汉时”对“明月”和“边关”进行修饰,具有很好的艺术水平。“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句法,给人一种久远的历史感。护边之战从秦至汉,直到唐朝,从来没有间断过。“万里长征人未还”呢?这“万里长征”四个字给我们提示的又是地域的广阔。“人未还”,人到哪去了?有的牺牲了,没牺牲的还在边疆守护着国门,反正就是不能回来。两句合起来,一句揭示了护边战争时间的太长太长,一句揭示护边战士离开自己的亲人太远太远。中心意思是什么?答曰:厌恶战争,期望和平,亲人团聚,国家安宁!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后面的两句就作岀了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只要能够任用并信任象卫青和李广那样的人才做守边将军,匈奴的战马是不敢跨过阴山这边来的。这句中的“龙城飞将”,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飞将”比较容易了解,大家都知道就是飞将军李广;但“龙城”则需要解释一下:汉朝车骑将军卫青曾奇袭龙城,故以“龙城”借代卫青之名。所谓龙城者,乃是唐人所说卢龙城也。这两句可不是说只要有了好的将领就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那么简单。其中的深意就是:朝庭不识人才,忌贤妒能。一是没有识人之慧眼,二是没有用人的胆量。在封建社会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国家的安宁统一更为重要。这就难怪好的人才往往会埋没一生的了。

《岀塞》一诗体现的家国情怀是:国家强盛,边关坚固,人民幸福,家庭团圆。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