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观点让我对国产电影失望吧血战昆仑关!
第一个审核制度这个时代有些制度需要放宽不然很多优秀作品因为审核不上映的太多太多血战昆仑关!
第二导演太爱找流量明星血战昆仑关,而忽视真正有演技的演员很多剧本不错却因为演技而变成渣剧!
第三个就是电影保护市场做的不好,过度的引进外国电影利用过度渲染而造成很多国外特别差的电影留进本土而造成我们国家自己电影市场变差影响很多东西。
其实到了今天我们国家电影院少进几部外国电影更本没啥影响反倒对我国电影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最好的抗日电影必须是《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的团长我的团》可以说是一部影响了一些人人生观的电视剧,作为一部电视剧,它的主题之庞大、立意之深刻、层次之丰富、视角之多元,已经接近国外经典二战剧《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完全可以PK掉《兄弟连》。
电视剧的中心思想,是军人的本色,中国人的本色。整部电视剧里所有人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常鲜明的缺点。死啦死啦的玩世,烦啦的毒舌,迷龙的霸道,虞啸卿的刚愎,李乌拉的懦弱,唐基的狡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中国为什么在抗战初期连战连败,丑态百出,不正是因为这些民族的劣性吗?然而中国人能够不屈不挠,最后取得抗战的胜利,不还是因为这些人,他们骨子里的倔强和骄傲吗?即使最让人气愤的唐基,不也扛着半衰之驱,跟着他那闻鸡起舞的虞侄在前线扛着吗?
中国能幸存,中国能战胜,中国能强大,靠得是什么,就是电视剧里默默表达的这种情怀,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一群有脊梁的中国人,克服自身的缺点,团结起来,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有这种精神在,民族永存。
我的团长我的团,不只是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我的父老乡亲,我的战友兄弟,我的故乡,我的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日军控制了我国华中、华南沿海地区,桂越、滇緬公路及滇越铁路构成的西南国际交通线,便成为中国政府取得国际援助的主要通道。1939年10月16日,日军大本营下达第375号作战命令,企图彻底切断中国西南运输补给线。11月15日,日军中国派遣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第五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共计约3万人,在第五舰队和海军第三联合航空队的支援配合下,在钦州湾的企沙一带强行登陆, 发动了对中国广西南部的入侵。
由于桂南守备兵力空虚,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致使优势日军迅速推进到邕江南岸,11月24日,南宁沦陷;12月4日,日军夺取昆仑关,控制了南宁通往内地的两条交通道路的要隘。 南宁失守,不但西南国际交通线被切断,而且,日本空军还可以以此为基地,危害中国西南大后方,对中国的抗日战争造成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危急局势面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南宁。于是,从湖南、湖北、贵州急调三路大军驰援桂南前线。要收复南宁,光复桂南,必须首先打通南宁至桂北的交通咽喉一昆仑关。这样,中曰双方便投入了各自的精锐部队,在昆仑关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昆仑关战役打响。
德国制造的驳壳枪,是世界手枪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枪支。驳壳枪也叫毛瑟军用手枪,这把枪从研发出来一直到最后被淘汰,从来没有成为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式装备。驳壳枪的研发者本来是想要制造一种方便携带,威力处在普通手枪和步枪之间,射程比普通手枪更远,弹容量更大的实用性手枪。这个设计想法是比较好的,但是却忽略了手枪的实际定位。驳壳枪在研发出来之后,就一直不受德国军方的待见,一直到一战之前,德国军方为了照顾毛瑟军工厂的面子才勉强订购了一小部分驳壳枪。
德国军方订购的这一部分驳壳枪,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驳壳枪的射程威力要高于普通手枪,但是在实战中,驳壳枪能够发挥空间却十分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打阵地战,普通步枪的射程在400米以上,穿透性和精准度十分高,而驳壳枪的射程只有150米,精准度比步枪差得远。假如士兵看到100米的距离内的敌人,用步枪去射击敌人,要比用驳壳枪去射击敌人效率更高。在进行刺刀战的过程中,小巧轻便的手枪,又要比驳壳枪更加的灵活。
在欧洲战场上,拼刺刀的情况非常少见。大部分装备手枪的军官,都是把手枪当做了一个装饰品,而不是防身武器。挂着笨重的驳壳枪,不仅不够美观,还影响到身体的协调。因此大部分军官都不喜欢驳壳枪,在一战结束后,德国受到了军事条约的限制,不可能继续订购驳壳枪。驳壳枪失去了国内市场,只能去寻找海外市场。驳壳枪的价格高,性价比低,在战场表现不佳,西方国家都不愿意购买驳壳枪,毛瑟公司的驳壳枪一度陷入停产危机。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市场的需求,拯救了在停产边缘的驳壳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当时的国内兵工厂生产水平有限,无法大量的生产枪支。军阀们的资产非常的丰厚,为了改善装备,军阀们都大量的从国外进口武器。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华武器限售的影响,军阀们无法进口到射程较远的单发步枪,只能选择威力和射程略次于步枪的驳壳枪来充当步枪使用,
由于国内兵工厂制造的单发步枪故障率高、精准度差,在战场上表现反而不如驳壳枪,因此驳壳枪在进入我国后,迅速成为军队里面的热门武器。当时国内的一些军阀甚至组建了手枪团、手枪营等专门装备驳壳枪的建制单位,德国毛瑟公司也专门针对国内军阀的需要,制造出了具备连发功能,能够装填20发子弹的“大驳壳枪”。
后来我国的一些地方兵工厂也开始仿制驳壳枪,国内装备的驳壳枪数量大约有四五十万支,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仿制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我国的兵工厂拥有了生产仿制毛瑟步枪的能力,驳壳枪逐渐的退居二线。在我国停止驳壳枪的进口后,毛瑟兵工厂也停产了驳壳枪。在解放战争时期,驳壳枪就已经成为一种落后的装备,后来随着各种新式枪支的不断装备,驳壳枪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