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奋斗店小二,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对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孔融建安七子、陈琳、王粲、阮瑀、徐干、应玚、刘桢的合称。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越是社会动荡时期,越会产生很多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像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或者民国时期。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各方割据势力涌现,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他们通过诗词创作表达自己的理想,掀起了中国诗词创作的一个高潮,大多数诗词文笔华丽,包括其他一些文学作品,都对后世的诗词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文学史上对这一时期的几位人物合称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是对晋魏时期七位隐士的合称建安七子,他们包括: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成名要稍晚与建安七子。他们时常在一起喝酒作诗,活动于现在河南辉县一带的竹林,故称竹林七贤,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和当时社会格格不入,又不能正面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得志使他们有了出世的想法,后来隐居起来,这种做法有人追捧,有人贬低,各执一词。所以后世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如果把《三国演义》改成《三国文史演义》,曹操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是绝对碾压刘备、孙权和司马懿,估计也只有“建安七子”和诸葛亮、周瑜能和他们抗衡!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是一座丰碑,魏晋风骨的形成就在这一阶段,并成为唐宋文学复古运动竞相效仿的主要部分。
东汉中叶,随着宦官弄权、良臣散野,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出现严重滑坡,一些赞扬盛世的大赋开始转向抒情小赋,文学作品凋零。
直到董卓、袁绍、曹操、孙权等人开始了诸侯割据,对家国、志向的思发情感才由寂灭转为活跃。在文学方面,开始进入真正的“文学自觉时代”,文人们不再为赞美、忧叹本身而兴发,开始摆脱经学、儒学独立发展,播下百花齐放的种子。
曹操和曹丕的诗风趋于一致,风格沉稳雄壮,体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以孔融、陈琳为首的“建安七子”,其文分诗风多沉郁悲切,体现出家破国亡的哀叹和为国为民的忧叹。
作为天下才占了八分的曹植则和王粲合称“曹王”,文风细腻、思维天马行空、辞藻清丽雅姿,体现了和乱世截然不同的气象,也开启了现实主义文风。特别是曹植的《洛神赋》、《白马赋》,自魏以后,除王勃可与之拮抗外,已成绝响!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前后《出师表》,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造诣毫不逊色“建安七子”,特别是金句频出:“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诸葛亮的《出师表》:“志尽文畅,表之英也”,陆游则夸赞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治世结合文学,经政融合典故,诸葛之文采,绝对是妥妥的文赋大师!
至于“羽扇纶巾”的周瑜,又怎么可能没有超绝的文学才华呢?
在赤壁之战后,周瑜上表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只是这一句被后人借用了几千年的‘非池中物’,足以证明其文采斐然!
所以,如果以”文学造诣“论成败英雄,孙权、刘备、董卓、袁绍、司马懿绝对是干不过上面这些牛人的!
《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演义小说,通过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塑造一些英雄人物事迹,来向后人传递历史经验教训和忠君思想。
罗贯中写此书的着眼点是战争、政治和人物塑造,通过朝堂诸侯的明争暗斗、历次战斗,展现多方政治和智囊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形成,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思维深度。
如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若重点提及曹操父子的文学成就,就必然要相应对比其他人物,增加的这些情节无益于体现小说的主题,反而枝枝蔓蔓,弱化了英雄形象和忠君主题,让这部小说变得不伦不类。
因此,《三国演义》根本无需提人物的文学成就,避免弱化主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