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承乾,为什么是李治当太子而不是魏王? 魏王李泰曾经是深得李世民之心的,史书上随便就能找到相关的内容,比如在《旧唐书》里写到“魏王泰宠冠诸王。”在《新唐书》里写着“王为陛下爱子。”比如《贞观政要》里写到“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李世民对李泰,的确不是一般的宠,无论是封地还是爵位,还是日常照拂,都能把其他儿子甩得远远的,哪怕是在贬黜他时也沉痛之极地表示自己对他的宠爱非同寻常,既如此,为什么仍然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的个人优势,李治也有李承乾。
李泰的优势是什么呢?嫡出,是长孙后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呢,虽排行第九,却也是长孙后亲生的李承乾。李泰聪明伶俐有才干,李治也不差多少,毕竟当皇帝的人,本身只要不笨就可以了,都聪明绝顶了,要臣子们干什么。李泰爱文学工草隶,书画鉴赏是能人,李治这点也不弱什么,都是顶级大师教出来的,何况做为国之君主,这些都是小道。……
李泰没有的个人优势,李治仍有。
李泰因为长期受到李世民的偏爱,所以很多时候过于高调,时常逾制,于李世而言,不过是孩子的可爱任性,可是于大臣们而言,这就是大问题了。而李治呢?“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他完全是另一种类型,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得很。李世民眼里,这个儿子虽然不太像李他的风格,可是却能保全其他的兄弟。
看着李泰,李世民未尝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历程,杀兄杀弟杀侄争来的位置,自己经历一次就够了,为了权力豁出去的狠劲,在战争年代,在别人身上可以有,但是在自己的儿孙身上,还是不要的好。当然,这也需要其他人提醒。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泰向父亲撒娇,说自己百年之后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唐太宗听到这样的保证很心软,许诺要立李泰,可是禇遂良知道后不干了,立马揭穿这种谎言,李世民顿悟后下定决定立李治。
在他眼里,李治虽“懦”,却是个仁孝之人,干不出杀兄弟保皇位的狠事。
何况,李治还有长孙无忌的全力支持。同样是外甥,长孙无忌对李治,明显比对李泰要有信心,也偏心得多。李治比李泰,少了许多的狠劲,虽然看似弱了一点,但也更仁德,更好相处,李治一旦成功登顶,做为出力最大的舅舅,想来是会有天大的好处的吧?——只是他没想到,如果李泰是只凶性毕露的狼,那么这个仁德的外甥就是会咬人的狗,把李家给咬团灭了啊。只是这后来的事情,谁猜得到呢?
在群臣们眼里,李治明显比李泰要更合适,他又仁又孝,还特别低调,很有长者风范,这样的人治国,是国家之幸啊,所以吹吹风,自然就在所难免了,李世民,多少也是会受到他们的一些影响吧。
李治其实是个很贼的人,不过幸好治国也算有一套,对得起天下苍生和他坐着的皇位,于后人而言,这就够了,私德什么的,就不多说了。
巴拉几句,抛砖引玉吧,期待朋友们留言,关注。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历史人物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应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开创了大唐江山的贞观盛世,在他统治时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君主,当他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是费尽心机,颇费一翻周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伟大的君主立储之路。
唐太宗一生可谓人丁兴旺,共养育了十四个儿子。
可惜的是大部分儿子们都没有得到善终,除了李治和李福这两个儿子外,其他不是被杀,就是自杀,要不就是被流放,可谓下场悲惨。
李世民最早立太子一事颇为顺畅,大儿子李承乾在八岁的时候就被顺利立为太子,并没有什么争议。这个儿子最受李世民的喜爱,因此重点培养。
随着太子长大成人,逐渐变得多疑和叛逆。再加上他自己的足疾,使得太子李承乾多少感到自卑。当然,这也可能是长孙皇后去世之后缺少母爱的原因所致。
另外,李承乾的性取向出现问题,喜爱男宠。这个问题直接遭到身边老师的强烈反对,李世民闻讯后也是非常震怒,杀掉了李承乾喜爱的男宠。这使得李承乾非常难过,令人沮丧的却无人可以诉说委屈。
身为太子的李承乾面对兄弟李泰的私下挑战缺乏自信心,疑神疑鬼。尤其是李泰召集文人历时四年编写的书籍《括地志》受到李世民奖赏后,更是嫉妒不已。老是疑心父亲会废黜自己的太子身份。因此对这个兄弟李泰也是非常愤恨。
这个李泰也不是个什么好鸟,也是经常谗害太子李承乾。这也是后来造成李承乾暗杀李泰的直接原因。
可惜的是李承乾暗杀李泰失败。失败后的李承乾非但没有罢手,反而采取更激进的手段企图发动政变。他联合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杜荷以及大将侯君集密谋推翻李世民政权。最后以失败告终。
以上种种行为,形成了李承乾太子被废的主要原因。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