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一入宫门深似海,在古代那深锁的后宫,从来不缺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孝全皇后。说到道光皇帝的第三任皇帝,她是谁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今天的主角——钮祜禄氏,孝全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
关于孝全成皇后的死因孝全皇后,历来是众说纷纭,野史中都说皇后是死于非命,且矛头都是指向和他一向不和的婆婆孝和皇太后。
(孝和皇太后)
第一种说法是说是为父乞官被太后责备孝全皇后,因羞愧服毒自杀,但是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说法,因为孝全成皇后的家族极其显贵,父亲拥有世袭爵位,更是从一品的驻防将军,完全没有必要为其乞官,再者颐龄早在道光四十年以前就过世了。
第二种说法是说孝全成皇后为了确保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所以摆下了毒鱼宴,企图害死奕䜣,但是没有成功,事情败露后被太后知道,太后大怒,便令道光皇帝赐死皇后,虽然道光不舍,但是母命难为。孝全成皇后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儿子,只好自尽。但是这种说法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一方面道光帝十分疼爱孝全成皇后,不是静妃所能比的,而且其子奕詝既是嫡子也是长子,很难想象道光会偏心庶子,说孝全成皇后为什么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干一件没有必要的蠢事呢。
《清实录》中记载孝全成皇后从道光十九年八月得病,同月十七日皇帝和太后一起去看望生病的皇后。道光二十年正月初六又再次去看望生病的皇后,到了初八皇后病情加重奄奄一息,三天后病死于圆明园寝宫湛静斋。虽然都说太后和皇后两人关系不和,但是从《清实录》上来看,即使两人的关系不和,也不至于到非要害死皇后的地步,如果两人关系已经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作为太后,孝和皇太后完全不会去看病生病的皇后。虽然有一说法说太后初八看望过皇后后过几天便派人送了一瓶酒给皇后,皇后喝了当天就去世了,如果按这个说法,太后下毒的可能性的确很大,但是依旧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
上述这一切毕竟都只是猜测,没有确切的证据。因此,孝全成皇后成了清朝历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后世对其真相的好奇,至今都没有断过。
大家知道,咸丰帝奕詝和恭亲王“鬼子六”奕訢都是道光皇帝的儿子,这俩兄弟也同样都深受父亲的喜爱。按理来说这二人作为同胞兄弟,应该手足情深,相亲相爱才对,可命运弄人,他们又偏偏出生在最不讲情义的“帝王家”,我想奕詝、奕訢哥俩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命运早在出生便早已注定不同。
出身不同,却皆受偏爱
奕詝是道光最宠爱的妃子钮祜禄氏所生,其母钮祜禄氏一进宫便颇得道光青睐,14岁就被封为“嫔”成为一宫主位,而后她的位份也是以飞一般的速度直线上升,迅速从“嫔”到“妃”,再到“贵妃”,“皇贵妃”。
此时年轻的钮祜禄氏年仅17,却位同副后,足见道光对她确实非同一般。可是即便如此道光也尚觉不足,后来趁着自己孝慎成皇后新丧,更是直接把她册封为自己的中宫皇后,史称孝全成皇后:
恩勤并著。综平生之懿行。莫罄揄扬。播寰宇之休声。宜垂久远。爱为孝而敬为孝。实基百行之原。受克全而归克全。允系六宫之望。爰遵懋典。俾永嘉名。兹以册宝谥曰孝全皇后。
自道光十四年(即公历1834年)十月十八日“静皇贵妃被册立为皇后以来,奕詝就子以母贵成了“嫡子”,再加上他这“老四”前面的三个哥哥早在他出生前就都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所以奕詝事实上就是道光帝的“嫡长子”,身份自然非同一般,道光爱屋及乌对这个儿子也是高看一眼。
而奕訢的出身相比来说就差的多了,他的母亲“孝静成皇后”别看也是个皇后,但实际上在道光心中的地位她是完全不能同孝全成皇后同日而语的,事实就摆在眼前:
即便奕訢生母在后宫中苦捱数十年,费尽心力帮助道光打理后宫事务,可直到老皇帝去世她也只落了个“皇贵妃”的名头,并没有如愿以偿当上国母。她这个名义上的皇后之位只是自己去世之后咸丰追封的。
所以说她是直接从妃嫔一跃而升当上的太后,而事实上她在道光眼里的分量可能还远远达不到皇后这个位置。所以奕訢之所以能够与哥哥奕詝并肩,主要还是靠的自己文武双全的实力。
文:根据《清史稿》记载:(奕訢)就傅日授千言,少读即成诵。也就是说他记忆力超乎一般,老师一天教授上千字文章,他大概读几遍就能完整地把它背下来。
武:奕訢在武功方面也一点不落于奕詝之后,《清史稿》中同样记载了他过人的武功:
(奕訢)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
道光眼看着这个小儿子你能文能武,心里当然乐开了花,一高兴就给奕訢耍的刀枪都起了个名字:刀赐名“棣华协力”,刀命名“宝锷宣威”,另外道光还赏了奕訢一把白虹刀。
奕詝幼年丧母,十年朝夕相处兄弟情
对于年幼的奕詝来说,身在封建宗法社会,“嫡长子”的身份给了他非同一般的优越感,让他一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样的好光景终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道光二十年(即公历1840年)正月十一日噩耗传来,奕詝倚仗的母后此时年仅三十三却突然去世,让这个时候年仅九岁的奕詝即遭丧母之痛。
道光闻听爱妻的死讯之后,真可以说是痛心疾首,抱着奕詝一头痛哭,父子俩都苦成了泪人。
虽然道光此时痛失娇妻,确实难过的一塌糊涂,但是他更知道奕詝现在毕竟还小,不能没有人照料,于是痛定思痛的他就下了一道圣旨,把奕詝交给了奕訢的母亲静贵妃抚养。
此后到道光驾崩咸丰登基前,奕詝都跟着他们一同生活。就这样三人平稳地度过了十年。
静皇贵妃太后情结太重,惹得兄弟反目成仇
道光死后静皇贵妃一直愤愤不平,不仅仅是在为儿子本该到手的皇位却名其妙地给了养子,更是在为自己鸣不平:
自己进宫这么二十多年以来一直任劳任怨,给皇家诞育子嗣(静皇贵妃一辈子给道光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确实算是给皇家开枝散叶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还得一天到晚还得服侍这个比自己大好几十岁的糟老头子,这也就不说了,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强有力的几个竞争对手都撒手人寰了,偏偏道光这个时候又装起了情圣,此后十年宁愿后位空悬也一直不立皇后,这让位居副后的她始终不能名正言顺,很是不快,最终郁闷成疾。
母亲的心结作为亲生儿子的奕訢自然一直看在眼里,于是他多次向咸丰帝奏请封静皇贵妃为后,可是怎奈咸丰一直对此不知可否,这也让奕訢心生芥蒂。
奕訢一直暗地里想方设法地在为此事谋划。
终于,让他逮住了一个机会。史书记载,一天咸丰得知养母身体抱恙,前来探望,路上正好碰见了刚刚探望完母亲回家的奕訢。
奕訢旧事重提,咸丰也再次不予理睬,只是象征性地“嗯嗯”两下点头,结果奕訢就抓住这个时机,借咸丰点头这个举动,便自顾自地认为他是在暗示自己同意了此事。
于是奕訢一路飞奔跑到军机处让军机大臣给皇上拟旨封后,军机大臣不明所以,只得照办,谁也不愿意平白无故得罪一位当时正“当红”的皇弟。
最后,军机处送来替咸丰帝拟定的圣旨,咸丰也就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了。不过最后咸丰也对奕訢采取了报复措施,让奕訢付出了惨重代价:
上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
奕訢几乎一下子从国家的部院大臣被贬黜得只剩下一个“先皇之子”身份的闲散王爵,而且自此之后,终咸丰一朝奕訢都没有再被大幅起用,在这近十年的光阴里都是属于靠边站的一种人物,至此这两兄弟可以说是真正闹掰了。
直到咸丰帝临终前,咸丰都没有打算把当时正在北京安排和谈事宜的奕訢召来热河行宫见最后一面,足见这二人关系之差了。
了解完奕詝、奕訢二人的恩怨情仇,那么我们自然就会好奇,既然这两兄弟关系这么不对付,奕訢为什么后来还要风尘仆仆地赶来吊唁,还在丧礼上哭的如丧考妣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咸丰、奕訢确实兄弟情深
暂且抛开政治上的分歧与二人同胞兄弟的血脉关系不谈,这兄弟二人毕竟自小一起长大,十年之间同处于一个屋檐下,形影不离、朝夕相处的情分终究非同一般。
即便这二人确实矛盾不少,隔阂重重,我想在生离死别的这一刻,奕訢也该放下许多了,“死者为大”这到底还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思想。此刻,我想他也许并不是作为一个臣子来给皇帝吊唁,更多的只是单纯的弟弟来送哥哥最后一程。
二、奕訢借此机会宣泄不满
奕訢作为当年的皇位候选人之一,最后阴差阳错没当上皇帝也就罢了,新皇帝作为自己相处多年的亲哥哥,受自己母妃恩养十年,居然连替他们共同的母亲封一个“太后”的虚名都不肯,最后奕訢耍点小聪明替母亲争得了太后之位这本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奕詝却死抓不放,还把奕訢给“一撸到底”了,只保留了道光临死前给他封的王位。更有甚者,奕訢后来还得知了哥哥居然跳过自己,在临终前只安排了所谓的顾命“八大臣”八个外人来替将来的小皇帝处理朝政,试问奕訢作为咸丰的亲弟弟,未来小皇帝载淳的亲叔叔,心中怎能不愤愤不平呢?
但是奕訢的这种情绪却无法表达出来,不然一旦被人抓住把柄,那就是个目无君上的大逆之罪,纵有皇子之名这个保护符,恐怕也难免罪愆。不过好在现在正是国丧期间,话不能说,哭总还是可以的,于是奕訢便大胆地放声痛哭了。我想奕訢也正是基于此才会哭的这么伤心,这就有了史书中“伏地大恸,声彻殿陛”之语。
三、奕訢这是在表示对咸丰的蔑视
奕詝、奕訢从小一起长大,可是奕訢的文韬武略一直在哥哥奕詝之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咸丰授业恩师杜受田才给咸丰出主意让他在顽固死板,守着老一套的道光面前“转移阵地”,着力表现自己的“孝道,仁德”,最后这才让咸丰碰巧取胜,可以说他赢得并不光彩,我想奕訢心底深处对这次失败肯定是不以为意的。
继位后咸丰的所作所为也让奕訢唏嘘不已,不仅把江山搞的一团糟,致使英法联军横行中华大地,自己还抛下宗庙社稷,跑去承德避暑山庄逃难去了。
故我认为奕訢此时对这个所谓的“皇帝”是很看不上的,他的哭声仿佛也是在说:不行不早说,把老爹留下的江山都败成了这副模样,没这个金刚钻你就别揽这个瓷器活!
所以说还真别小看奕訢这么一哭,里面的话外之音还是不少的,值得我们好好推敲一番。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文宗实录》《清宣宗实录》《清朝野史大观》
(文/历史漫谈君·晓史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