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张仲景是什么圣!
古往今来张仲景是什么圣,名医辈出。堪称医圣的确非张仲景莫属。
学中医之前,一直迷惑为什么人人都推荐要学《伤寒论》张仲景是什么圣。我想,人生各病,何止千百,光学伤寒也太局限了吧?万一我感冒呢?头痛呢?慢慢才知道,有文化真可怕,我完全想多了。
张仲景写这本书,名字取得不厚道,《伤寒杂病论》,一听就有误导性,以为只治伤寒,不治其它,殊不知此伤寒非彼伤寒,原来指的是“伤寒有五”之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也就是说凡是由外传内的疾病统统治得。
再慢慢的又明白了,《伤寒论》不仅治外感疾病,原来内源性疾病他同样可以医治。更神奇的是,即便不是病(比如某些中毒反应),只要药证相合,他仍然能治。所以我说张仲景把书名起得太谦虚了,以至于后来的整编者王叔和,对其方剂屡试屡效之后才考虑全面予以整理。
在《伤寒论》之前的医书都是有法无方的,也就是有治病的法门,但无方剂。张仲景的书却是理、法、方、药俱备。这是个里程碑式的转变。因为你仅仅知道治法还不够,还得知道用什么药。《伤寒论杂病论》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里面的方剂谓之经方,经久有效,百试不爽故谓之经方。
张仲景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这已不仅仅限于六经辨证。后世所谓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等等,无一不在《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中体现。换句话说,张仲景确立的中医辨证理论,在他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存在——《内经》、《难经》并无系统的辨证理论——所以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这就是所谓的有法无方。而在张仲景之后,无论你采用什么辨证方式,其实质是不可能违背《伤寒论》所确立的法则的。
我来举个例子,比如病人咳嗽。根据脏腑辩证理论,咳嗽首先责之于肺,如果离开张仲景确立的法则,你单纯用止咳药行不行?——通常行,但若是病机复杂可能就不行。见咳止咳根本不是张仲景治病的方法。他有“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之咳;有“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之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之咳;还有往来寒热之小柴胡汤之咳等等。这才是中医的精髓。
明朝有中医四大家之说,分别指张仲景、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清代名医徐灵胎写了一篇文章叫《四大家论》,极斥其谬。他认为把刘、李、朱与张仲景相比简直就是无知妄谈,并分别指出其缺点:丹溪不过斟酌诸家之言,实无创见;刘河间专崇《内经》,而又未得其精义;李东垣专执脾胃之说,纯用升提香燥,意见偏而方法乱,贻误后人。至于张仲景,乃千古集大成之圣人,犹如儒家之孔子,其余何足道哉!
徐氏之言或许失之偏颇,但徐氏之才学是有目共睹的,其理未尝不对之一二?
现在我们把医生上班都叫做坐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说医生都是坐着给人看病的意思吗?其实不然,一个“坐”字就与我们的主人公联系起来。张仲景不仅是医生,还当过官。而且官还不小。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他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类似湖南省省部级)。在当官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老百姓看病。但是做官和看病之间还是有冲突的,于是,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张仲景就停止办公,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由于他的医术高超,有些人就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这也许就是“坐诊”的源头吧。
张仲景被人们称为“医圣”。单凭一个“圣”字,人们可能以为在当时张仲景会享受着很高的地位和名誉,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与当时的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并且在一些正史中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比如西晋史学家陈寿作《三国志》时,只字不提张仲景,陈寿所处时代与张仲景所处时代最近,按照 “后朝修前朝的历史”的修史习惯,把这么重要的人物给漏了,真有点说不过去。还有范晔,费时13年写成最有权威的后汉史著作《后汉书》,共计收录了六位名医(郭玉、程高、华佗、徐登、赵炳、费长房),但就是没有张仲景的名字,这很让人匪夷所思。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张仲景当时所处的环境。
但无论正史中有没有张仲景,也抹杀不了张仲景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的光辉形象。因为他有一部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留存于世。这部堪称与《黄帝内经》齐名的医学典籍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医学史的地位。
最后,还是说点高兴的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张仲景发明了中国人经常吃的饺子。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冷,许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就让人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始向穷人治病舍药。他还给这种药起个名字,叫祛寒娇耳汤,就是用羊肉、辣椒与很多祛寒药材在一起熬煮,然后把煮好的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包成向耳朵似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再分给病人。每人一碗汤两只娇耳,而人们在喝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两耳变暖。后来发现人们在吃了一段时间后被冻烂的耳朵就好了。由于张仲景舍药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人们在大年初一庆祝新年也庆祝冻烂的耳朵康复,于是人们就按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吃食,在初一早上也吃。后来人们把这种食物称为饺耳、饺子,然后在冬至和年初一的时候都吃,来纪念张仲景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这样看来,群众的力量还是无穷的,即便是张仲景的名字没有在正史上变成白纸黑字,但他在老百姓的心里却留下深深的印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