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通过一篇课文知道了她的名字的,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一个粗瓷大碗》,通过对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说起,这是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但这又是一个不普通的碗,因为这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曾经使用过的碗,课文里介绍了赵一曼和同志们同甘共苦的故事涩谷三郎。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也正是这篇课文里的故事涩谷三郎,让我对赵一曼有了一些了解,但也仅限于知道她是个抗日女英雄,而对于她的英雄事迹并没有多少了解。 后来,随着一些电影和书籍的介绍,我对赵一曼的故事也了解得多了一些。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对于那些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先烈们,我们要永远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怀念他们,向他们致敬!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最近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有一道题,题目就是“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演员主演的是哪一部影片?”答案就是电影《赵一曼》,这是在1950年的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演员石联星在《赵一曼》中饰演赵一曼,获得“优秀表演奖”涩谷三郎。这说明早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赵一曼的英雄事迹就通过荧幕等方式被世界人民所了解了。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其实,赵一曼的真实姓名叫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很男性化的名字?是的,她不仅名字让人觉得像一个男性,她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经历,甚至比许多的男子更有男子气概,另外,赵一曼还是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是不是更令大家吃惊呢?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黄埔军校一般是不招收女学员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据了解,黄埔军校及其分校在大陆共办了23期,只有4期招收了女性学员,分别是1926年武汉分校招收的第6期、1938年黄埔陕西凤翔第七分校招收的第15期、1939年黄埔江西瑞金第三分校招收的第16期、1940年黄埔成都本校招收的第18期第2总队。赵一曼于1926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6期,这也是黄埔军校第一次招收女学员。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赵一曼牺牲于1936年8月2日,距今已经过去了近85年,但是我们今天再去看看赵一曼的故事,特别是她在被日军抓捕后,对她进行惨无人道的行刑过程时,依然为她的坚强意志所震撼,当我们再看看她在临刑前留给她年幼儿子的那封遗书,真的无法不让人潸然泪下,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赵一曼是1935年11月,在一次与日军作战中受伤被俘的,我们知道敌人对付被俘的共产党员,会采用比如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一些刑讯方式,可以说是惨无人道,目的是希望从被俘人员口中得到想要的东西。由于敌人始终无法从赵一曼的口中获知任何有用的的东西,恼羞成怒的日军于1936年8月2日将赵一曼杀害。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这样算来,从赵一曼被俘到遇害,日军对赵一曼的折磨长达九个月时间,就这样每天进行无休止的审问、用刑。对赵一曼的审讯过程及用刑细节,是1956年接受审判的日本战犯大野泰治在法庭上供述的,这个大野泰治,曾担任过伪滨江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晋北政厅警务厅警务科长等职务,他就是当年对赵一曼实施惨无人道酷刑的凶手之一。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凶手大野泰治的回忆令人震撼,他们对赵一曼的用刑可以说已经超出了人类生理忍耐的极限,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赵一曼是如何做到始终坚强忍耐,毫不动摇、视死如归的。我想这应该就是信仰的力量,只有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才能支撑她经受住一次次的酷刑带给她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让我们再看一下大野泰治回忆的赵一曼受刑的细节,用心去感受一下赵一曼那震撼人心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的革命气节。1935年11月15日,赵一曼带领100多名抗联战士被敌人包围在道北区左撇子沟,在掩护同志们撤离的过程中,赵一曼的右手受伤,随后她与4名战友潜入小西沟附近的一个窝棚里,被日军特务发现行踪,18日,日军在实施抓捕的时候,赵一曼的右腿被子弹击打贯穿,骨头被打断,失去知觉的赵一曼不幸被俘。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涩谷三郎: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将幼子托付他人,从容面对各种酷刑的折磨?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对赵一曼的人生经历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白花乡杨嘴村,其父李鸿绪是一名中医,原名李坤泰的赵一曼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有五个姐姐、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由于她是家中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所以从小就被父母宠爱。

李坤泰从小性格倔强,在其母亲为她裹小脚时,她用剪子将裹脚布剪碎,家人无奈之下,只得听之任之,这样,李坤泰也保住了一双天足大脚。在李坤泰8岁的时候就进入私塾读书,这在那个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是不容易的,也说明其父母的确对她比较宠爱。

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坤泰受到投身革命的大姐夫郑佑之的影响,经常偷偷阅读《向导》、《新青年》和《妇女周报》等一些进步书籍。1924年,李坤泰向家人要求到城里新式学堂上学,遭到家人的反对,为了达到目的,李坤泰用“一超”的笔名分别在刊物《妇女周报》和《女星》发表了《被兄嫂剥夺了求学权利的我》、《在家长式的兄嫂生活下的李一超女士求援》等文章。

文章发表后,受到许多革命青年的援助和支持,家人只得同意了她的求学要求,1926年2月28日,李坤泰考入宜宾女子中学读书。在校期间,李坤泰就投身革命工作,先后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兼交际股股长、宜宾妇联常委会主席,并在不久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1926年10月,李坤泰考上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1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在军校期间她的军事训练各科成绩都非常突出,成为黄埔军校女生中最出色的优秀学员。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坤泰所在的学员队被编入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受叶挺指挥,李坤泰也和男兵一样投入到了炮火连天的战斗之中。

不久,国民革命失败,女生队被解散,经受过血与火考验的李坤泰不愿回家,她准备前往南昌参加起义,但是由于突患疾病,李坤泰没有赶上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这也是她深为遗憾的一件事。1927年9月,李坤泰受党组织委派,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她很快掌握了俄语,闯过了“语言关”,并在这里收获了她的爱情。

1928年4月,李坤泰与来自湖南长沙的青年陈达邦结婚,两人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的理想爱好,这段时间应该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久,李坤泰接到党组织的指示,要她回国接受新的任务。此时的李坤泰已经怀有身孕,陈达邦提出是不是等到孩子出生以后再回国,或者自己和她一起回国,可以照顾她。李坤泰没有同意陈达邦的意见,她说:“现在党需要我回去工作,就应该服从组织的决定。”就这样,夫妻二人就此分别,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1929年初,李坤泰回到国内,先是按照组织安排到湖北宜昌建立地下交通站,负责安排往返于西南各地和上海的同志们。不久,李坤泰的儿子出生,她为儿子取名叫“宁儿”,意思是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1929年9月,李坤泰又被组织派到江西省委工作,后来由于叛徒将江西省委机关破坏,李坤泰带着孩子回到了上海。

由于她四处颠簸,带着孩子非常不方便,1930年4月,李坤泰将儿子托付给陈达邦的堂哥陈岳云照顾,在母子分别之际,李坤泰抱着刚刚一岁的儿子,在照相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也是她们母子唯一的合影照,从此以后,李坤泰母子再也没有见过面。

在九一八事变后,李坤泰被组织派到东北地区工作,到东北以后,李坤泰就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我们熟知的“赵一曼”,她在奉天一带领导工人斗争,先后担任过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等职务,曾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

1934年4月,哈尔滨的党组织遭到敌人的破坏,赵一曼因为外出送信得以幸免。当年7月,赵一曼被满洲省委派往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工作,先后担任珠河中心县委特派员、珠河区委书记等职,经常走村串户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动员群众支援东北抗日游击队。

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由于赵一曼毕业于黄埔军校,她能文能武,又有着多年的革命斗争的经验,经常带领队伍与日军进行作战,给日军以不小的打击,由于她经常身穿红衣,骑着一匹白马,老百姓称她为“文武双全的女指挥”。

日伪报纸《大北新报》和《哈尔滨日报》也刊登了《共匪女头领赵一曼,红枪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的文章,对赵一曼进行了报道,称赵一曼为“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并悬赏捉拿赵一曼。

现在我们接着上边说回赵一曼被捕后的情况, 1935年11月18日,身负重伤的赵一曼不幸被俘,随即被送到伪滨江公署警务厅的地下看守所,警务厅特务科长三浦公久、特高股长登乐松、特高股长警佐大黑照一和外事股长大野泰治4人就开始商量怎么从赵一曼嘴里得到有用的东西。

他们认为赵一曼身上有着职业军人的冷峻,同时也有着受过高等教育的文人气质,一定要想办法让她起到对抗日组织进行破坏的作用。他们开始对赵一曼用刑,先是用鞭子抽打赵一曼的伤口,对她进行拷问,接着又采取老虎凳、压杠子、扭胸肉、搓肋骨等办法对赵一曼进行折磨。赵一曼虽然疼痛难忍、汗如雨下,却并不昏迷,他回答特务的就是一句话:“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遭受重刑的赵一曼,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敌人为了从她口中摸清抗日联军的情况,就先将她送进了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在医院期间,稍有一点恢复的赵一曼,向看守她的伪警察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宣传抗日民族大义。董宪勋和韩勇义也为赵一曼的英勇行为感动,决心将赵一曼营救出去。

1936年6月28日夜晚,董宪勋和韩勇义在大雨滂沱中将赵一曼背上事先雇来的小车上,在泥泞中辗转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第二天,日军发现赵一曼失踪,立即进行调查,并抓住董宪勋和韩勇义雇佣的白俄司机,受了酷刑的司机供出了赵一曼的去向。

6月30日,赵一曼正在前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被日军追上,就这样,赵一曼再次落入日军的魔爪之中。在路上,日军就用牙签往赵一曼的伤口里扎,回到看守所后,日军更是对赵一曼实施了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将她的十指订满竹签,拔出来后再换成更粗的竹签继续扎,最后甚至用烧红的铁签扎赵一曼的手指,将她的指甲一个一个拔掉。

我们在一些小说和电影里知道敌人的酷刑有一种是灌辣椒水,日军对赵一曼也采取了这种残酷的手段,不过他们是将辣椒水掺着小米和汽油一起往赵一曼的喉管和鼻孔里灌,有时候用热辣椒水和凉汽油交替往鼻孔里灌。用烙铁烫更是特务常用的手段,日本特务将烧红的烙铁直接摁在赵一曼的乳房上进行烙烫。

不仅如此,特务们还使用了更加残酷的手段,对赵一曼实施了类似凌迟的刑罚:剥肋骨,将肋骨上的肉进行剥离。可以说,日本特务将他们能想到的酷刑全部都用在了赵一曼的身上。在施刑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赵一曼昏迷,让他们失去刑讯的效果,日本宪兵先是用凉水泼,后来又采用化学药水熏,接着又多次给赵一曼注射大量的强心针和樟脑酊,强行灌掺有咖啡因的盐水和含有高纯度甲基苯丙胺的葡萄糖液,以保证赵一曼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接受酷刑。

不论日军采取了什么酷刑,他们始终没有从赵一曼的口中得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她怒斥日军:“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了撬开赵一曼的嘴,滨江公署警务厅厅长涩谷三郎决定,从日本运来最新的专门针对女性的电刑刑具,并指示日本特务对赵一曼用刑不用有所顾忌。

日本特务对赵一曼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电刑,甚至通过对女性敏感部位进行长时间的电击,来折磨赵一曼。据参与施刑的大野泰治后来供述,由于长时间进行电刑,赵一曼的皮肤呈焦黑色,局部组织呈烧伤后的炭化状,胃汁和胆汁全部呕吐出来,瞳孔放大、眼球突出,她的嘴唇也由于忍受痛苦被牙齿咬得稀烂。

根据施刑的日本特务后来的供述,受到如此重刑的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对特务进行怒斥:“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日本特务已经用尽了能够想到的所有酷刑,却始终没有从赵一曼口中得到任何情报。绝望的日军决定将赵一曼处死进行示众,对抗日群众进行威慑。

1936年8月2日凌晨,日军将赵一曼押解在珠河的县城进行“游街示众”,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想到了自己年幼的儿子,她决定给儿子留一封信,赵一曼向押送的日本宪兵要来纸和笔,给儿子留下了如下的话: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6年8月2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临刑前,一个日本军官问赵一曼:“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赵一曼将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儿子!”这封信几经周折后得以保存了下来,后来,赵一曼的儿子看到了妈妈留给他的这封信。

在敌人的枪响前,赵一曼唱起自己最喜欢的歌曲《红旗歌》,牺牲的时候她年仅31岁。朱德总司令为赵一曼题词:“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陈毅元帅曾评价赵一曼道:“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再说一下赵一曼的儿子,1930年4月,赵一曼将儿子托付给丈夫的堂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起名叫陈掖贤的“宁儿”,一直由伯父抚养长大,解放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在电影《赵一曼》上映的时候,陈掖贤也多次观看过这部电影,深深地为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英雄事迹感动,赵一曼也成为他崇拜的英雄,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个女英雄就是他的妈妈。直到1956年的一天,陈掖贤收到姨妈李坤杰的来信,才知道原来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就是他的妈妈李坤泰。

今天的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赵一曼在狱中所遭受的磨难,仍然为之震撼,其实,对赵一曼所遭受的酷刑,我们今天提到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日本禽兽对她更多惨无人道的行为,已经让人不忍心再说了。赵一曼能够在如此惨无人道的酷刑面前,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强,我相信那绝对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她有着坚强的革命信念,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才能够从容面对残暴的敌人。

我们今天翻开岁月沧桑的记忆,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赵一曼那真正无畏的坚强,之所以对赵一曼在狱中的经历进行描述,就是提醒我们大家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革命先烈!赵一曼坚强的意志、高贵的精神在当时不但感动了国人,也震慑了敌人,她的精神与灵魂也将永远为无数英雄的中华儿女所传承,正如董必武同志为赵一曼的题诗那样:“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