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华黎是大蒙古国开国功臣木华黎、名将,沉毅多智,英勇善战,跟随成吉思汗四十余年,无役不从,成吉思汗形容有了他,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木华黎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封为左翼万户长,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曾经带领蒙古偏师,经过六年征战,征服了金国大部分土地。

木华黎:木华黎率一万多人,却敢进攻拥有百万军队的金国,靠“命硬”吗?

木华黎:木华黎率一万多人,却敢进攻拥有百万军队的金国,靠“命硬”吗?

木华黎:木华黎率一万多人,却敢进攻拥有百万军队的金国,靠“命硬”吗?

木华黎:木华黎率一万多人,却敢进攻拥有百万军队的金国,靠“命硬”吗?

一、背景:金国已精锐尽失,无心再战木华黎独自领兵进攻金国,主要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间木华黎。当时蒙金之间已经交战5年,自1211年野狐岭大战后,金国伤亡20余万,精锐尽失,到1213年,在蒙古的连续打击下,整个黄河以北已经残破不堪了。

在此情况下木华黎,金国不得不放下大国尊严,遣使献女,向蒙古求和,割地纳贡。而蒙古也暂时没有吞下金国的实力,也就允许了与金国的暂时媾和。

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西边的大国花剌子模也给蒙古制造了麻烦,成吉思汗必须要优先处理花剌子模的挑战。蒙古在金国掠夺了大量财宝,派遣商队携带财宝到花剌子模通商,却被贪心的花剌子模人给残杀了。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称“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皆席卷而去,屋庐尽毁,城郭丘墟矣”

此时,成吉思汗的主要精力是西征花剌子模,同时为了保持对金国的压力,震慑金国,成吉思汗任命木华黎为国王,继续征讨金国。木华黎率领的军队数量不多,也不是蒙古最精锐的部队,但用于威慑金国已经足够了,金国早已吓破胆,并不敢主动进攻蒙古,只愿意凭借坚固城市进行防守。

二、木华黎:持续打击金国河北故地自1217年开始,到1223年木华黎病逝,6年来一直是木华黎独自领兵攻金。在这几年里,木华黎攻过来,金军就撤退,只有少数士兵守城,自然被木华黎攻破,木华黎大肆掠夺一番后继续进攻下一个城市,金军在木华黎的后面再成功“收复”城池。

木华黎一万多人都是骑兵,战斗力超强,尤其是擅长野战,金国百万军队要处处防守,又无法再野战中取胜,反而一万多人可以有选择的进攻,避实击虚,各个击破。自然界,一头狮子敢于攻击100头野牛,也是如此。

如果信息对称,金国可以集结部分军队,深入蒙古高原,趁着蒙古主力不在,给蒙古来个犁庭扫穴,从根本上打击蒙古的战争潜力。但金国却忙着养伤,忙着抵御木华黎的进攻,忙着收复失地,白白浪费了成吉思汗西征的四年。

这几年期间,由于金国朝廷主动撤到河南,相当于放弃了山西、河北、山东之地,木华黎在征服过程中遇到的抵抗并不太激烈。木华黎打击了金国在黄河以北的势力,招降了不少金国将领。这些军队往往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成为蒙古的前锋和炮灰部队,从而交上一份投名状!

但在陕西,木华黎与金国交战,还是啃不下来坚固城池。例如在西安、潼关、凤翔等地,木华黎都是久攻不克,1223年,木华黎竟然死在军中,享年54岁,并没有灭掉金国。

三、蒙金相持,金国僵而不死金国打不过蒙古人,不是想着训练军队,提高战力,而是要躲避蒙古,南迁到黄河以南,定都开封。金国战略性的放弃黄河以北地区,拱手让给蒙古,迁都汴京(开封),重点防守潼关、黄河防线。

金国主动放弃河北、山东之地,数十万军队积聚河南、陕西,但这些地方无法供应大军粮草。金国想着北失南补,策划进攻南宋,不料此时金国已经连南宋也打不过了,反而被南宋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对于金国的处境,南宋也是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一弱虏亡,一敌生,谁都知道其中的利害。有大臣提出资助金国,增强金国御敌的信心,但宋金世仇,一时间没法缓和,而且金国攻宋彻底断送了宋金联合的可能性。

木华黎死后,成吉思汗继续进攻金国,也无太大进展,金国的关河防线还是相当牢固。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也没能灭掉金国。

四、后续:蒙宋联合灭金直到1230年,蒙古大军按照成吉思汗遗策,借道南宋绕过潼关,迂回到河南三峰山,准备直接进攻开封。南宋并没有答应借道,但蒙古还是过去了,南宋无可奈何。

蒙古主力突然出现在金国后方,金国惊慌失措,调集重兵堵截蒙古,正中蒙古的圈套。蒙古就是要在运动战中消灭金国主力部队。三峰山一战,在严寒大雪中蒙古以少胜多,消灭了金国最后的军事力量,金国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了。

1234年,南宋也来趁火打劫,南宋名将孟珙的率领下,与蒙古军队联合攻入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灭掉了金国,报了当年的靖康之仇。

这时,从蒙古1211年攻打金国开始,至此已经过去23年了,最终也是成吉思汗和木华黎的儿子灭掉了金国,而蒙古的事业还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