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第一,乐毅第二,诸葛亮第三管仲乐毅。
诸葛亮虽然自比管仲乐毅,但其实差得很远管仲乐毅。
综合政治和军事才能管仲乐毅, 管仲得分:190,乐毅得分:160,诸葛亮得分:140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齐桓公元年(前685年),管仲担任齐国国相,辅佐齐桓公。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打败山戎救援燕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七年(前679年),管仲让齐桓公召集几个诸侯国如宋、陈、卫、郑在鄄会盟,与会各国尊齐桓公为霸主。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后人尊称管仲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要是没有管仲辅助齐桓公做尊王攘夷,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
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可见,连孔夫子都十分尊崇管仲。
乐毅,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
他最大的功绩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燕国曾被齐国所灭,后复国。燕昭王励精图治要报灭国之仇。
当时齐湣王穷兵黩武四处征伐其他国家,人民怨恨他暴政,内部非常不稳定。
乐毅见时机已到,趁机建议燕昭王攻打齐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攻入齐国首都临淄,报了齐伐燕之仇。齐国仅剩下莒和即墨 两座城没有被攻克。
虽然占领了齐国绝大部分城池,但乐毅认为单靠武力不能收复齐人的人心,胜利也不能长久。所以他恩威并施,对已攻占的齐国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齐地文化,优待世家大族阶层等政策,想要根本上瓦解齐国对旧国君的忠诚,转而归顺燕国,最终使燕国真正把占领齐国的胜利果实完全消化,据为己有。
后燕昭王死,因受燕惠王的猜忌,乐毅愤而投奔赵国,功败垂成。
乐毅后来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他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成为两国联系的纽带
诸葛亮比这两个人要差。
具体分为政治和军事。
在政治和军事上,管仲全方位超过诸葛亮。
毕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为春秋霸主,九匡诸侯,而诸葛亮的蜀汉则是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别说霸主了,仅能自保。
军事上,管仲辅佐齐桓公攻灭许多小国,打败过夷狄,战功赫赫,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别提了,没打过几场胜仗。
乐毅没有体现他的太多的政治才能,仅仅表现在军事上比较突出。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包括首都临淄,完全碾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过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应该超过乐毅 的。
我们来数据化这三人。
管仲:政治才能100,军事才能100
乐毅:政治才能60,军事才能100
诸葛亮:政治才能90,军事才能50
管仲得分:200,乐毅得分:160,诸葛亮得分:140
乐毅是名将,管仲是能相。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就是表明自己不仅能出则为将,入则能为相,而且还是名将能相。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魏、赵、韩、楚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岌岌可危。但后来,燕惠王听信谗言,猜忌乐毅,只好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其中所指二人就是蒙恬和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单单是说明自己具有他们的才能,更反应出诸葛亮崇尚他们的情怀。这一点,很值得玩味。
管仲是齐国公子纠的师傅,与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当公子纠被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斩杀后,召忽就陪着公子纠殉难啦,但管仲却没有。
有人责难管仲,但管仲却振振有词,说:“我忠于的是齐国的国君,而不是公子纠。”
公子小白即位齐国国君,鲍叔牙极力推荐好友管仲为相,自己为辅。成就了齐桓公五霸之首的霸业,管仲也成为了一代名相。
乐毅忠心为燕国,却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他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选择逃难。等到燕国处在危难之际,燕惠王想起了乐毅,冰释前嫌,再次重用乐毅,帮助燕国渡过了危难。
曹操之所以为之怆然流涕,可能是感同身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不是也有他们的信念、情怀呢?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事,值得品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