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这是一桩历史公案开元盛世,如果有人问你,唐朝的都城是长安还是洛阳?你千万别以为他傻,如果你回答是长安,那你就错了!唐朝的都城是洛阳!
那么长安是什么?长安是京城!这些在《唐六典》里面都有明确区分开元盛世。
京城、都城傻傻分不清其实在隋朝,长安和洛阳就开始作为帝国的两个中心,隋文帝建都长安,隋炀帝迁都洛阳开元盛世。到了唐朝,李渊建都长安,但是此时的洛阳已经是不弱于长安的大都市,所有逐渐地洛阳也成了唐朝的另一个都城,从唐高宗开始经常在两地来往,武周时期,武则天更是长期在洛阳办公。
《唐六典》规定:长安为京城、西京,洛阳为都城、东都。如果不咬文嚼字,那么唐朝的都城就是长安。
李隆基在洛阳呆过?开元,从公元713年一直到公元741年,持续29年,这段时间是唐朝的巅峰,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更是直到现在中华民族的巅峰。
开元盛世的唐朝是世界的中心,万国来朝,文化、经济交流活跃,那么作为唐朝中心的都城是应该在长安还是在洛阳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起公案呢?
根据史书记载,开元盛世29年,其中有大概10年时间李隆基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应该是在早期,因为公元736年李隆基从洛阳返回长安后就再也没有临幸洛阳的记载。
神都洛阳
也是就是说从公元713年到736年23年时间里,李隆基有一半时间在洛阳办公。
那么李隆基在洛阳做了哪些大事呢?封禅是所有皇帝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自然志得意满,在群臣的进言下,唐玄宗宣布泰山封禅,出发点就是洛阳!这是公元725年的事情。
公元717年,也就是开元5年,李隆基第一次到洛阳(以皇帝身份,此前李隆基出生在洛阳),便宣布大赦天下,并且开始在洛阳长期办公,这一年他接见了第八批日本遣唐使。
公元732年,开元20年,唐军大破契丹,在洛阳紫微城前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唐玄宗亲临。
封禅、大赦天下、接见外使、献俘等几件大事,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开元盛世的风采,所以以此来说开元盛世的中心在洛阳也无可厚非,但是整体来说,盛世长安才是唐朝的风采。
为什么唐朝皇帝要前往洛阳?一句话,找吃的!听起来很好笑,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关中历来干旱,不是粮食的主产区,唐朝建都长安后,给关中积累了大量人口,光是长安城人口就多达百万,于是本地粮食吃紧,粮食的主要产区江淮地区却因为关中交通闭塞,无法大规模运抵,反观洛阳,因为隋炀帝挖掘了京杭大运河之后,南方的资源可以从水路直达洛阳。
于是觉得关中缺粮的皇帝们就到洛阳,吃着新鲜的南方大米,把关中本来不多的粮食留给关中百姓。所以唐朝,尤其是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经常看到浩浩荡荡的皇帝仪仗往返于两地。
《过华清宫》——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释义:回望长安城外,骊山上一片瑰丽,山上草木繁茂,景色秀美,山间耸立着亭台楼阁,彼此层叠呼应,好不气派,这时行宫的大门突然一道一道的缓缓打开了,从山脚下一名特使骑着骏马风驰电掣的疾奔而来,扬起的尘土漫天,原来这一道道打开的宫门是为了迎接这位特使,特使是皇帝派到岭南专门为贵妃取荔枝的。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前期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后期荒淫无道,终日沉迷女色,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大唐盛世始于他,也葬送于他,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出,他为了博杨贵妃一笑,不惜劳民伤财,从长安派飞骑去岭南取新鲜的荔枝,这一路上马不知道累死多少匹,人不知跑废多少个,真是劳民又伤财啊,可是为什么唐玄宗敢这么干呢?
是他本人昏庸无道
是国家真强大,真的有实力!
唐朝乐队一句“开元盛世令人神往!”,勾起了无数人对此盛世的憧憬和向往,究竟“开元盛世”有多么辉煌?鸿涵先生为您细细道来。“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新唐书·食货志》《新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而“食货志”是里面专门记述当时经济情况的篇名。上述内容就是记录开元年间的一些情形,翻译如下:当时全国上下殷实富裕,一斗米的价格采才十三钱,而青州、齐州之间甚至到了三钱一斗,一匹绢布200钱就可以买到,而路边上为人们提供食宿的小店比比皆是,店里面都有可以为人使用的毛驴,老百姓行走千里路程,都不用携带防身的武器,治安也非常良好。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摘自 唐.杜甫《忆昔二首》释义如下:遥想当年的开元盛世,一座小城市就能有万户人口。农业年年丰收,国家用来储藏米谷的仓库也都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稳定,天下太平没有贼盗横行,路上也没有豺狼虎豹等野兽,老百姓可以随时出门远行,这样的太平盛世自然不必选什么黄道吉日来出门了。
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很发达,到处都是贸易往来的车辆,络绎不绝。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余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由以上引用《新唐书.杂货志》以及杜甫《忆昔二首》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开元年间国家是多么繁荣兴盛,老百姓多么安居乐业。
那么杜甫所言的“忆昔开元全盛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开元盛世是全盛。这是真的,因为当时开元年间的中国,无论经济、城市化、人口、军事、科技、农业等都是世界第一,并且“开元盛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里面最辉煌的时期,盛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后世历代王超都没有超越过,包括我们熟知的北宋“咸平之治”、大明“永乐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都不足以和“开元盛世”相提并论。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军事上唐朝获得全面胜利,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而且再次打通了“丝绸之路”,大唐国威扬名海内外引来万邦来朝,最远的还有来自欧洲的使者。
不过“盛极必衰,衰极必胜”的历史规律,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后期皇帝沉迷酒色,荒芜国事,重用奸臣佞党,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唐.杜甫 《忆昔二首》后半段可以为证: ......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鸿涵先生为您解读历史,请多多关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