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管仲乐毅: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不是张良、萧何呢?

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便才学过人,且恃才傲世管仲乐毅。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蹂躏汉室之期,诸葛亮隐居南阳,每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不以为然,而终遇刘备三顾、隆中一对,天下三分、君臣死义。

管仲乐毅: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不是张良、萧何呢?

那么,诸葛亮自比管仲管仲乐毅、乐毅,为什么不是张良、萧何呢?

管仲乐毅: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不是张良、萧何呢?

这与诸葛亮内心执著的忠孝仁义伦理道德有着直接和根本的关系管仲乐毅。《隆中对》中诸葛亮最后一句肺腑之言已证实了这一点:“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之所以一直等到27岁才肯出山,是因为他在这乱世之中仍心怀汉室,痛心汉主被那些奸人或玩弄于股掌之中,或弃之荒野而不顾,或自立叛汉,或拥兵自重包藏祸心。对世受大汉皇恩的诸葛亮来说,背叛汉室就是不忠不孝不义,因此这些奸雄既便实力再强也难入诸葛亮的法眼。他一直在寻找一直在等待匡扶汉室的真英雄出现,终于他等来了打着兴汉旗号的刘皇叔。有野史传,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许庶劝刘备亲自访见诸葛亮和刘备三顾茅庐才得见诸葛亮,都是诸葛亮为了投奔刘备而和司马徽、许庶共同设下的局,因为一心光复汉室且仁慈天下的刘备太符合他梦昧以求的真英雄标准了。所以,虽然刘备地无一寸,兵不过万,而且仗无不败,狼狈不堪,但诸葛亮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刘备。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先来看一下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人,与周王室同宗,父为齐国大夫,辅佐齐国公子小白夺取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并称之为“仲父”,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管仲改革”,兴利除弊,富国强兵,征服诸国,一举把齐国推向了霸主地位。再说乐毅,先祖乃魏将,封于中山(齐助赵灭之)。仕于弱燕,为亚卿,治国兴燕,助燕昭王合纵攻打强齐,挂五国相印(燕赵楚韩魏)败齐,对莒城、即墨围而不攻,施以仁慈,收服民心。齐国以此施反间计,新继位燕惠王中计,逼走乐毅,乐毅逃赵国封望诸君。燕惠王悔而致歉,乐毅慷慨写下著名的《报燕惠王书》,明示与先王的相知相恩和对先王的忠心,释前嫌,交好燕赵并任客卿,终不负与燕昭王的君臣之义。从上述可以看出,管仲、乐毅身上均有诸葛亮的理想志向:一是得遇明君,二是任相封侯,三是军事强手,四是治国良才,五是君恩臣忠,六是仁慈之义,七是助弱成强,八是善始善终。因此,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比,是对自己理想前途的期望和远大志向的明示。

为什么诸葛亮不以张良、萧何自比?张良、萧何虽然都是刘邦建汉的功臣贤士,但是他们不是诸葛亮心中理想的创业目标。一、他们助刘邦起义推翻秦朝,是为谋逆,是为不忠,是为乱臣贼子,这是主要原困;二、他们不是军事治国全才。张良因拾履而得鬼谷子兵书,成就军事之才,但建汉后便讳刘邦之忌隐退修仙去了,并无治国之功。萧何在打江山之时只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并无军事之才,建汉后也因讳刘邦之忌巧取豪夺自甘墮落,虽保全身,但终无治国理政之功;三、他们和刘邦在建汉后互相猜忌,全无君恩臣义,也非善始善终。四、两人均无任相之实,非诸葛亮之所愿。五、在诸葛亮看来,二人结局算不得遇上明君,不是他的期望。因此,诸葛亮不屑以张良、萧何自比。

谢邀!

管仲乐毅: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不是张良、萧何呢?

百科上已经有的就没有必要复制过来扯淡了。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文人,如果说自比丞相管仲倒情有可缘,然而还要加一个管仲就令人费解了。因为他从来没有领过兵打过仗,却敢于如此吹牛,也不怕被别人说成纸上谈兵么?

乐毅是一个军事家,

诸葛亮是一个文人。

一百杆子都打不着,偏偏被放在了一起,所以,诸葛亮自比乐毅,恐怕其重心并不在于领兵打仗,而是还有其它因素,而这个其它因素,才是关键。

乐毅的真本事是什么?

审时度势!

他到了燕国之后不久就成为了燕昭王宠信的能臣,但是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全心全意地发展民生,然后在粮草充足之后,不停地分析国际局势,伺机待发。等到条件成熟之后,一举发兵,联合诸侯,大败齐国。

他知道什么时候服软,什么时候打仗。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在服软的同时唯一要做的就是积蓄力量。

也就是说,乐毅是一个实干的政治家!

他早就瞄准了刘皇叔,而且死死地盯住了刘皇叔,因为刘备当时的情况和燕昭王极为相似,时时处于夹缝之中,百事不顺,诸多掣肘,随便一个大伽都能把他打得鼻青脸肿。

刘备缺一个战略家!

巧的是,曹操不缺,孙权也不缺!

所以,诸葛亮的发言极具针对性,因为针对的只是刘备一人。明确地告诉刘备说,我孔明就是一个战略家,我不仅可以为你发展民生,积蓄力量,并且有能力审时度势,抢夺地盘,成就一番伟业。伟业的标准是管仲所做到的“九合诸侯”,乐毅所做到的“合纵攻齐”。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心思1

就是诸葛亮对未来的主公,即刘备提出一个明确的要求。

信任!

完全的信任!

因为齐桓公不信任管仲的临终之言,导致死后凄凉。因为燕惠王不信任乐毅的赤胆忠心,导致功亏一篑。

所以,隆中对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正确是

我是一个战略家

只要主公完全相信我的忠心和能力

我将让你称霸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