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皇帝,一个是清朝皇帝,号称“十全老人″开创了所谓″乾隆盛世″帝王野史!另一个是明朝皇帝嘉靖!在他的治理下,明王朝不仅没有明显进步,扭转颓废的趋势。反而日渐下落,国势日艰(后因万历任用张居正改革,才稍纾囧态)。
这两位皇帝中,乾隆好大喜功,爱享受帝王野史、乐奢侈。却也乾纲独断,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因为他耍弄权术,为制衡臣下而任用并宠信大奸和绅。和绅在乾隆的默许下,贪赃不法搜刮民财,不仅积累下巨大财富,而且使清朝官场上下更加昏暗。将本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清朝引入了下坡路,直接导致了几十年后被洋人狠揍!
那嘉靖呢?他在初继位时尚算振作有为帝王野史,处事也算果决,有些政绩。而后因为“大礼议″之争,君臣之间几乎闹成了乌眼鸡!自此而后,嘉靖开始修道炼丹,久处深宫而不上朝了!那朝政怎么处理呢?好办!用大奸臣严蒿父子执掌內阁,再以亲信太监来监督之。宫外政事以内阁的"票拟″上奏和皇帝的"批红”诏准来处理!这就给了佞臣上下其手的机会,严蒿打压同僚,任人唯亲。将明朝上下搞得一团糟…可以说明朝真正的败落是自嘉靖而始!
总结:这两位皇帝都有驭下之术,都能稳操实权。但是同时也都是在历史转折的关头上,釆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不思上进,从而导致了几十年后的王朝面临着重重危机…
《山海经》有一则故事,叫后羿射日。如果以当今眼光来看待这个故事,无非就是一个传说。那个时代发生的事物,我想还原一下。
后羿射日发生在夏商时期,当时已经数年没有下雨了。之后在一天夜晚天空中陆续出现类似太阳的圆盘,共有八个,悬空而止,距地约百丈高,可发光散热,那个时代的气温远远高于现在我们的盛夏。这八个无名圆盘彻底让人们没有水源,植物不能生长,人畜无水而亡。这时在大都地域出现一个英雄,这个人就是《山海经》记录的后羿。当时人们是使用了弓箭或其他射物想打掉空中发热圆盘,但射程不远。
大西国有一条大河,河中常有冰蟒寒龙猖獗。人言“冰蟒寒龙,骨箭筋弓。上天入地,水火不容”。意思是用冰蟒的骨可做冰箭,用寒龙的筋髓可造寒弓。但冰蟒寒龙也是天下奇兽,凡人血肉之躯哪能进前。需取得熊兽皮革裹身,能挡寒气。那时代熊兽繁盛,后羿同人在荒芜之地捕杀熊兽,取其毛皮。当时天下酷热,八方江河枯竭,冰蟒寒龙隐匿河底数丈以下。需人工挖掘才能见得。后羿同人在大西国河淤中遇的一条旱死的寒龙,死去的寒龙百年之内尸骨不化,但死者不长,体内寒气仍是凛冽,无人能近。后羿同人裹兽皮挖骨抽筋。
当时造箭三支,长弓一张。后羿同人立昆吾之山,举弓搭箭向天一发而去。这第一箭天地灰然,后羿再发一箭,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第三箭而发天空中八个圆盘向天而去,之后大雨倾盆。
我看过一些影视剧,说当时人们还想射掉真正的太阳,这不是乱谈胡说。当时人们真的太阳还是能分辨的,天空中时有九个太阳,时有八个太阳,八个太阳时其实就是黑天了。我在这个时代翻阅查考典籍,大致能猜到,那时八个发光圆盘,应该是一种核能物体,利用核能发热发光。回想那个时代如何能有核能呢?再一点说那个时代怎么能有飞行之物呢?
我经历数千年来到这个时代,《山海经》所记所录我都是亲眼看到,至于近代提到上古高等文明,那是没有的。
好的,主妇来答!
这个皇帝不仅当了和尚,还有一个当皇帝的儿子,知道是谁吗?
错了,不是顺治帝!
我说的这个人,是只当了两年皇帝,却披了三十多年袈裟的宋恭帝赵㬎。
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吧?恭帝为宋度宗赵禥次子,宋朝第十六皇帝。咸淳十年(1274年),不到4岁的他在贾似道扶持下即皇帝位,由谢太后临朝称诏,贾似道把持朝政。
两年后,元军兵至临安,赵㬎退位降元,被蒙元降封为瀛国公。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书省奏请皇帝将瀛国公迁居到上都,元世祖批准了这个建议。
于是,昔日的南宋帝王,成了蒙元的阶下囚。
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赵㬎已有十八岁了,元世祖下诏,派遣赵㬎入吐蕃,学习梵书、西蕃字经。据当时的高僧释念常所著《佛祖通载》记载:“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
于是赵㬎奉命启程,从青海进西藏,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潜心学习藏文,研究佛经,由于他身上有着高贵的文化素养,几年过后,就已经在藏佛界暂露头角,担任了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
这下,从囚徒又成了佛界高僧。
到了元至治三年(1323年),赵㬎在偶然的机会里,遇到了一位南宋遗民,从他口中得知南宋早已灭亡。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他也皈依佛门,但听到家国亡败的消息,还是让他生起了故国之思。于是,他久已枯寂的心中泛起了波澜,捉笔写下这首著名的《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想要问一问西湖岸边的隐士林逋,自我离别后梅花已经开了几次了呢?我这黄金台下的异乡之客,怕是再也不能够返回故土!
没想到,这首诗很快就传到宫廷,并被佞臣解释为反诗,元英宗闻言大怒,遂下令赐死赵㬎。就这样,赵㬎因为一首“反诗”被结果性命,年仅52岁。
这大概是元代最严重的一场文字狱吧?!
那么,为何说他生了个皇帝儿子呢?
宋恭帝18岁时,为了表明自己归元后不再有反叛之心,决定出家为僧。当赵㬎到达西北甘州地区时,遇到了郡王阿儿厮兰家族。由于元代的佛教徒是可以结生子,他们见赵㬎没有妻妾,就把年轻貌美的迈来迪许配给了赵㬎。
没想到,结婚不久的赵㬎又遇到了周王,即元仁宗的侄子。周王看到了年轻貌美的迈来迪就把她占为己有,纳为王妃。当时迈来迪已经怀孕身孕,生下儿子后,她就去世了。没想到,这个小孩最终成为元朝的“掘墓人”,正是元朝的亡国君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关于此事,在《元史》、《明史》上都得到佐证:
据《元史》记载,元文宗(明宗之弟)曾正式颁发诏书,宣称妥懽帖睦尔(元顺帝)并非明宗的亲儿,因此剥夺他的皇位继承权,并流放到高丽。
到了明朝,明成祖在观看宫内密藏的历代帝王肖像时,也惊异的发现,元顺帝与宋恭帝长相颇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他们的鼻子更加相像。从这方面,也可以验证二人间的血缘关系。
所以自明代以后,此说遂成确论。
你灭了我的大宋,我生个儿子再把你的元朝给亡掉,这是不是因果轮回?
关于皇出家为僧,史上最出名的莫过于梁武帝萧衍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佛教泛滥的萧梁时代。武帝痴迷佛教,当皇帝后四次出家,成为佛教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一大奇闻。
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不顾皇后的苦苦哀求及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当了三天的住持。三日后,他返回皇宫,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从此以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腥。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
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再次成为僧人。这次大臣们又来请他回宫,他说什么也不答应了。有个大臣忽然灵机一动,说道:“皇上既然‘舍身’为僧,我们就要为他‘赎身’,才能请他回宫啊!”
大臣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化了一万万钱,去同泰寺为梁武帝“赎身”。寺院住持收到这么一大笔赎金很高兴,十分爽快地同意这位皇帝和尚还俗。
武帝此举,只是变相地为寺庙敛财而已。
梁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国不可一日无君,群臣跪在寺外恳求,武帝不为所动。最后,大臣们再次集资两亿,将武帝赎回。
梁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武帝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这次,还是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由于皇帝痴迷佛教,导致梁朝上下都陷入一片晨钟暮鼓之声。而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最后连自己命丧侯景之手。
后记
另外,史上还有许多皇帝出家的传说:
据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说的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在东明禅寺出家为僧。但是,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相比于明朝惠帝,有关清世宗出家之说更是被坊间炒得沸沸扬扬。据《清史演义》《清代野史大观》等介绍,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舍弃江山成了五台山的一名僧人。
据说,康熙亲政后,曾经以进香为借口,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
当然,这些传说都源自野史,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撑,不足为凭。
感谢你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