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书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历史阶段,书籍从官方收藏逐步走向民间传播,经多当时学者的整理和编撰,得以更广泛的流传韩非子的著作。
百家争鸣的文化运动,为典籍发展提供了充沛的知识源泉;活跃的学术气氛,诱发了士人学者著书立说的巨大热情;而典籍的不断产生和流通,又反过来推动了学术思想的传播和繁荣。这种不断的相互促进,使得战国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书籍。如:《楚辞》韩非子的著作、《九歌》、《天问》、《论语》、《老子》、《韩非子》等。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楚国的文学总集韩非子的著作,原来收入了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后来王逸又增加了自己的《九思》,达到十七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学术参考价值很高。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篇宏大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他的进步理想。屈原常以历史抒发内心的情怀,而且从中寻找经验教训。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老子》
《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书分为八十一章,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子·五蠹 蠹( dù )
韩非子的文章,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
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
言谈者(指纵横家)
带剑者(指游侠)
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工商之民
扩展资料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为韩国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