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人多称管子,名仲,本名管夷吾,博古今之典,通八方之术,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所以被推荐给齐国桓公,齐桓公知人善用,拜为相国,管夷吾果然不负桓公知遇之恩,佐助他上奉周朝天子,下理齐国内政,对外惩治戎狄,对内统领诸侯,一路把齐桓公捧到春秋霸主之首的地位,名垂千古,所以齐桓公尊他为仲父管仲相齐。
管仲之才惊天地泣鬼神毋庸置疑,可知纵然天将仙种,没有土地肥沃,也难以滋养长成栋梁管仲相齐;千里神马,没有伯乐相看,又何以风云驰骋?管仲身负凌云之志,内藏倾世之才,如果没有人发掘助援,也难以成就这千秋伟业了,我们且看管仲究竟得到何方神助,可以一朝拜相,天下闻名呢?
大公无私鲍叔牙推荐知己
管子有一个至交好友,名叫鲍叔牙,两个人情性相投,志向相合,皆是身怀巨才,抱负远大之人,之前两人曾经一起做着生意谋生,到了买卖盈利之时,那管子往往会多拿走一倍的钱财,鲍叔牙的随从便十分不平衡,所以私下里问鲍叔牙何以纵容管子?鲍叔牙便说管子不是贪财之人,只因家贫生活没有供给,所以才故意多分给他一些金帛管仲相齐。
后来管子又领兵征战,每次出站之时,管子都扎在后队,等到停站收兵的时候,他又扎到前队去,所以大家都嘲笑他大丈夫如何这般胆怯,鲍叔牙为他解释说管子并非贪生怕死之人,只是家有老母在堂,除他之外无人奉养,所以急于存命不过为一孝字而已。两人常常在一起谈古论今,但有意见相左的时候,那鲍叔牙便十分佩服管子的心胸与见地,常说:“只可惜管子怀才不遇,若使他得遇贤主,做事定然万无一失。”所以管仲将鲍叔牙视作知己,常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后来鲍叔牙出仕齐国,任公子小白的太傅,当时为齐襄公掌国,襄公死后,便由公子小白即位为君,是为齐桓公,桓公素知鲍叔牙谋深智广,妙运神机,所以便欲委国于鲍叔牙,让他执掌政务,那鲍叔牙便推道:“若使臣统兵征战,则臣百不失一,若使臣内秉国政,外合诸侯,则臣之才略尚且不足。”然而桓公又一时没有人选,那鲍叔牙便推荐管子之才足以内抚百姓,外攘四夷,勋加王室,德布诸侯,桓公对鲍叔牙深信不疑,推心置腹,所以便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不以普通上卿的职务加之于管子,丰厚其禄,待之以父兄之礼,拜为相国,称为仲父。
而管仲果然如同蛟龙入海,尽逞英豪,辅助桓公南攘蛮楚,北伐戎羌,兴灭继绝,存邢救卫,成为春秋伯主,而他自己也成为千古名相。 现在回头细细想来若无鲍叔牙举荐之功,让位之贤,管仲纵然有冲天之翼,只怕未必能飞得出尺寸之高,更哪能一步登天,青云直上呢?
谢邀,孔明算是那个时代的成功者,尽管北伐大业未竟,还是被流芳千古,成就一段佳话。
诸葛亮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集大成的优秀人才。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质被后人所传颂,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时代的典范。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管子。被称为“春秋第一相”,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乐毅,战国时代燕国的著名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攻下齐国70余城,封昌国君,又在赵国封望诸君。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无论是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军事指挥都无逊于以上二人,而且还创造性的发明了许多促进生产力与改进军事装备的工具(如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尤其是到了蜀后主时期,治国理政主要都由他一人扛大梁,行政,军事,人事,建造,都由他去决策,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性更是蜀国第一人。
诸葛亮的北伐在现代人看来有点不现实,可在那个时代却是必须要去做的,最怕的就是拖时间,蜀国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粮食产出都不如曹魏,加之蜀国人才匮乏,老将渐亡。数十年后就不是北伐了,而是曹魏西征了,趁现在各方面都还差距不大可以一拼。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很多决策和预料都是对的,眼光很长,可惜这一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人才壮志未酬身先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