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热播谍战剧《叛逆者》当中出现过反坦克枪的身影,军统上海区特工林楠笙奉命刺杀汉奸陈默群,为了对付陈逆所乘坐的防弹轿车,顾慎言给林楠笙弄来了一把反坦克枪,关于这支枪是什么型号的,网络上很有些争议,有说苏联的、有说德国的、有说英国的陈默群原型。总之林楠笙的刺杀没有成功,自己还被巨大的后座力震了一个大跟头,那么这里面有哪些说道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陈默群原型,尽管抗战时期苏联提供了总共九批相当数量的武器装备和弹药,但其中确实没有反坦克步枪一项,一方面是国民政府的军火采购人员的专业问题,另一方面是我们熟知的PTRD-41反坦克枪定型于卫国战争爆发的1941年,而这一时期日本和苏联已经签定了中立条约,苏联不再援助武器了,所以时间对不上。别看苏联战争电影中反坦克枪很普及,实际没有舶来中国。
而英制的博斯反坦克步枪在中国的出现,则是在1943年以后,也就是主要装备了中国远征军的各部队,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军的主流装备,口径13.9毫米,在机身上方插入五发的弹匣,而林楠笙用的则是单发装填的反坦克枪,所以无论是时间还是模样,都对不上。况且1943年以后,大批汪伪汉奸已经开始暗中向重庆方面抛媚眼,没有干掉的必要了,王世安不就要求中止什么“奉业计划”嘛陈默群原型!
所以最大的可能,林楠笙所使用的是德造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虽然在德械师的装备采购清单中没有这款武器,也就是国军德械部队没有大规模列装,但是以抗战爆发前中德两国的关系和贸易情况,军火贩子或者特务机构弄来几把,还是没有问题的。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绰号“大象枪”,口径13.2毫米,枪长168厘米,重量15.8公斤,有效穿甲距离100到150米,单发装填,基本符合剧中道具的模样。
不过对照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的照片,你会发现道具枪还是跟原枪不太一样,尤其是枪口多了一个硕大的枪口制退器,所以吧这事不能较真,其实电视剧中的道具是一把“魔改反坦克枪”,可以说是以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为原型,但是也有些出入。有一点是没错的,那就是该枪后座力极大,因为定型时间较早,技术上还不那么成熟,传说中经验不足的射手有被震碎锁骨的、有被震得脱臼的,相比之下,林楠笙只是震坐在那里,根本是小意思。
为什么后座力如此之大呢?道理很简单,若想让反坦克枪的子弹能够穿透装甲,那就必须有非常大的出膛速度和动能,也就要求子弹的装药量要大大增加,所以枪响的瞬间,对后面的冲击力远远超过普通的步机枪,如果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老百姓,步机枪的后座力就够喝一壶的了。所以在使用“大象枪”时,流传着“左肩打一枪,右肩打一枪,然后直接去野战医院”的恐怖说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100米左右的距离上,洞穿20厘米厚的坦克或装甲车的钢板。
那么反坦克枪的杀伤原理是什么呢?子弹穿透装甲后,一方面是自身会在狭窄的坦克舱里来回弹射,对坦克乘员形成伤害,因为这时候子弹的动能仍然不小,又无力完成第二次穿透,可不就在封闭的坦克舱里来会折腾么?反正碰到哪个乘员哪个倒霉。另一方面,是子弹穿透装甲的瞬间,也会击碎一块钢板,这些钢板的高温碎片飞进坦克舱里,也足以对乘员形成致命伤害,挨上的基本是非死即伤。
所以顾慎言在把枪送给林楠笙时特别交代,这种枪的子弹会在防弹车内来会折射,陈默群肯定难逃一死。结果林楠笙自做聪明,为了能够一击而中,私自加大了子弹的药量,结果就是子弹穿透防弹车的钢板后,击毙了驾驶员,又从车体的另外一侧穿了出去(防弹车的钢板毕竟不如坦克结实),没有形成子弹在车内的环跳,陈默群因此躲过一劫。等到林楠笙冲上去用手枪乱打时,已经没什么卵用了,人家那是防弹车。
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使用的是13.2*92mm的半凸缘瓶型弹,你可以想像成为一个贼小的啤酒瓶子状态,子弹为中心发火方式。理论上说,它是不会用来打击步兵的,一把反坦克枪携带的子弹数量有限,肯定应该用于对付特定的战场目标,比如坦克、装甲车、汽车、坚固工事等等,属于步兵支援武器,用来打击步兵明显大材小用了。而且反坦克步枪的射程近、射速慢等一些技术特点,也不合适对付步兵的集团冲锋。
(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
既然是假设,既然是非得要揍步兵,许多军事爱好者都认为能够直接把人体打成碎片,或者至少拦腰打折,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二战以及之前的反坦克枪,主要使用的是钢芯的穿甲弹,它追求的是穿透装甲的能力而非爆炸的威力,而相比于装甲钢板,人体组织要柔软的多,穿甲弹一定会高速穿过人体,肯定会形成一个弹窟窿,却肯定不会把人体撕碎或者拦腰打折,因为它根本不会在人的身体上爆炸。
换句话说,如果反坦克枪的子弹能够在人体内部形成较大的杀伤,那也就意味着,它肯定无法穿透坦克装甲了,这个道理你得品,你细品。为什么国际上禁用“达姆弹”?因为达姆弹又俗称“开花弹”、“入身变形子弹”,是一种不具备贯穿力、但是具有极高浅层杀伤力的“扩张型”子弹,因此所造成的伤口与口径成倍数相差,并且与口径成正比,对人体杀伤力巨大。
(苏军的PTRD-41)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好像日军三八大盖的6.5毫米有坂子弹,由于初速高穿透力强,一旦在近距离射入人体,弹头多半会穿过人体组织形成“贯穿伤”(中远距离可不是这样子了),形成的伤口和伤害反而较小。相比之下,中国军队的79毫米步枪虽然射程和射速略逊,打进人体缺会形成翻滚和二次伤害,对步兵的杀伤力反而更大,关于这一点,抗战文学和影视多有说明。
反坦克步枪的射击要领,讲究的是在近距离上的精准射击,如果距离太远比如超过300米,那么子弹将不足以穿透钢板,进而失去了穿甲作用;如果不能准确射中坦克或者装甲车的前甲板,则会形成跳弹,也无法形成穿甲以及杀伤坦克乘员,所以在二战电影比如《潘捷洛夫28勇士》中,苏军反坦克枪手都会把坦克放到很近,然后再开枪射击,即便如此,也做不到每一枪都有效果。
(英制博斯反坦克步枪)
那么如果在近距离上、击中一个伴随坦克冲锋的倒霉的步兵的话,子弹大概率会穿出一个血窟窿,然后继续飞行,这个兵即便没有当场挂掉,也基本活不成了,因为子弹口径太大,对人体组织造成的伤害创面太大,医生已经无能为力了。但是仅就对步兵的杀伤效果而言,反坦克步枪还真不如12。7毫米的重机枪或者高射机枪,射速快,侵彻力足够又不大会贯穿,这样的子弹挨上一发,才是步兵的噩梦。
非要问能够形成多大的窟窿?这就有点BT思想了,找不到相关的战例,就那么嗖的一下子,窟窿还真未必大于口径,始终要记得,它是穿甲弹!
(中国远征军训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