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文德皇后,大唐就到不了300年,大唐的命运选择了武则天,不是看太宗李世民听了谁的话。

1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多年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弥留之际完成了她皇后生涯的最后一次劝谏,也是作为一个妻子的最后一次家事唠叨文德皇后。

长孙的三点要求第一是善待房玄龄文德皇后,第二薄葬,第三轻用哥哥长孙无忌。第一第二两点意义不大,第三点撬动了整个大唐的多米诺骨牌,大唐跟太宗李世民开了个玩笑,让他媳妇长孙皇后做了一回预言家。

长孙的遗言到今天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也间接的跟她自己开了个玩笑,她预见了结局,却没有预见完成这个目标的却是另外一个女人。

2

贞观二十三年,一代有为君王太宗李世民驾崩。在一片哀恸中高宗李治继位,本来是弱冠之年踌躇满志之时,一盆冷水让高宗瞬间晶晶亮透心凉。

事情的来龙去脉得从头说起。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在十五六岁成婚,一生生了三个儿子和几个女儿,嫡长子前太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从数字我们都能看出来,不管嫡长,皇位这个事情离李治隔着十万八千里。

命运有时候很神奇,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由于铤而走险失去资格,魏王李泰不一样的配方同样的失去了资格,命运转了一个圈把弱冠之年的李治推上了过山车的顶峰,成了太子,一览众山小。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太子李治登基。李承乾十来年的等待打了水漂,李治只等了五年多就得偿所愿,命运这个事情有时候真没地方说理去。

3

高宗少年登基正是体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快感之时,突然才发现自己幼小的拳头一拳拳用尽全力竟然打在了棉花上。自己说了不算,这个落差让他短暂的迷茫了,环顾四周周围竟然全是对手,包括自己的妻子王皇后。

冥思苦想之后,李治突然想起两个人能解决问题,至少能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第一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一个神一样的男人,缔造了煌煌盛唐他应该有办法解决困境。第二个人就是父亲的才人自己的情人武媚,父亲病重时的相处经历让他如沐春风,有方法又不那么的心累。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与李治而言就差一个理由。想父亲了,去感业寺进香,自己心目中两个人拿一个理由连接起来了,水到渠成的开箱验取石榴裙让两个渴望改变命运的人走到了一起。

4

要解决问题就得拥有权力,要拥有权力就得一步步往上爬,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大唐运动员武媚和裁判员李治绑在了一起,那比赛成绩还用说吗,短短两年皇后到手。此时的长孙无忌携拥立之功行权臣之实,还在做着龟兔赛跑的美梦。

舞台已经准备好,卫冕冠军运动员长孙无忌还没上台就被撂倒,打败了冠军的就是新一代冠军,同样的成了冠军唯一的对手就是裁判。

一山难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李治和武则天的较量一轮轮开始。真见高下的时候李治身体原因提前退赛,后面的李显李旦连做对手的资格都没有,武则天一个人的业绩相当于高宗中宗睿总父子三人的总和,这才有了后面的开元盛世。

如果太宗皇帝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大唐估计都挨不过第三朝。

长孙皇后36岁就去世了,但是她的人生和贞观那个时代一样光彩夺目。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此后李世民时常哀伤的站在高台上,远望皇后的昭陵。能获得丈夫李世民的一世深情,只是一个庄重的皇后是不够的。

文德皇后: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文德皇后: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长孙家是鲜卑贵族,后迁居洛阳,长孙皇后出生在洛阳,父亲长孙晟一代名将,典故“一箭双雕”的主人公,讲话声音特别大,人称“霹雳堂”。先是长孙家看上了世交李家,以长孙晟的脾气还来了个“倒提亲”。长孙家看上李家,倒不是李家的名头,而是因为李世民的母亲窦氏。

文德皇后: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长孙炽是长孙皇后的伯父,很早就认识窦氏,那时候窦氏还是一个小姑娘。有一回她去北周的皇宫里看望皇帝舅舅宇文邕,发现舅舅不喜欢刚嫁过来的突厥公主,于是就给舅舅提意见,请他多宠爱突厥公主,要以大局为重,才不会得罪突厥。窦氏小小年纪就有这番见识,令舅舅和大臣们很吃惊,她的名声也传来了。

文德皇后: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文德皇后: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长孙炽一直记得这件事,并告诉了自己的弟弟长孙晟,这个不一般的女子已经和李渊订亲了,将来他们的孩子肯定也不凡,李渊和长孙晟也是老朋友。

文德皇后: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过了几年,长孙晟生了个女儿,名唤观音婢,在选女婿时,他想起了当年的事,正好窦氏生的二公子李世民比自己女儿大三岁,年纪相仿,急脾气的长孙晟直接上门“提亲”把亲事给订下来了。他可能没想到这个决定给了女儿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生。

文德皇后: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然而不久,长孙晟突然去世了,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被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欺负并赶出了家门,幸好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两个孩子。高士廉抚养他们,并教他们识文断字,待到长孙皇后婚嫁的年纪,又督促李家尽快成婚。生活的多变,也让长孙皇后更加会为人处世,聪慧而包容。

文德皇后: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文德皇后:如果李世民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来会有武则天的事吗?

大7岁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非常要好,李世民一点没有嫌弃遭遇变故的长孙兄妹。“十三为君妇,羞颜未尝开”,13岁的长孙皇后和李世民成亲了,纵然有丈夫的宠爱,但是家族里错综复杂的关系想处理好却一点也不轻松。

婚后的第四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就举起了反隋大旗,17岁的长孙皇后以及长孙家族投入了不可能回头的争天下事业中。在这场逐鹿中,李唐王朝胜出,李世民已经成长为一颗熠熠发光的将星。然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一个是娴熟政务没有兵权的太子李建成,另一个虽是秦王,但是拥有兵权的李世民。加上在立长与立贤之间态度暧昧的父亲,太子如何放心?

这样的形势下,后宫的女人们自然也不会闲着,太子妃频繁的出入后宫,拉拢李渊的后妃们,如果李渊听到的枕头风都是不利于李世民的,那么太子地位就稳固了。李世民在外征战,作为妻子的长孙皇后自然不能让丈夫陷入流言蜚语中,她也时常在宫里走动,孝顺父皇李渊,哄好后妃们,更重要的是她没有与太子妃敌对,仍然尊敬有加,温柔以待。长孙皇后应该也不希望发生后来的玄武门之变。

有些事是躲不开的,唐朝建立的第九年,突厥来犯,太子李建成谋划半途杀了李世民,而东宫李世民的眼线已经把消息递了出来。秦王府的谋士都知道要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但是没有人敢说出来,这时长孙无忌第一个喊了出来,接下来秦王府开始策划部署。

那么长孙皇后在这场政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多年后,房玄龄惹李世民不高兴,长孙皇后出面求情说:当年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出了那么多主意,这多年过去了依然没人知晓,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谨慎的人……。可知,玄武门之变长孙皇后是深刻参与其中,支持丈夫。

公元626年凌晨,还是秦王妃的长孙皇后一身戎装来到将士们面前,作了简短的慰问演讲,随后骑上战马走在李世民的身后,来到玄武门,亲眼见证那个血色黎明。李建成、李元吉被杀。

三天后,她成为太子妃,两个月她成为皇后,坐上皇后的位置,她第一件事就是“做个闲人”。经历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看到了妻子聪明过人,于是三朝之后总拿朝上讨论的事来问长孙皇后。但是长孙皇后总是不理他,笑而不语。

从西汉以来,她见了太多外戚乱政的,如:吕后之乱,霍光之乱,王莽篡位等,现在她的哥哥长孙无忌是第一功臣,如果她再参政,长孙家族的结局会怎样?另外她还很节俭,但不是穿破衣服这种行为,华服珠宝她也有也戴,但是不多,够用就好,宫殿也装饰,有大唐盛世的气派,但是恰到好处,对子女吃穿用度也一样要他们够用就好。

当李世民被魏征气的暴跳时,她会用“主明臣直”的古语来调停。长孙皇后劝谏李世民的故事很多,总能让李世民平静下来,甚至李世民在房玄龄面前炫耀皇后在各种事情上都能启发他。“妻管严”的房玄龄也心领神会的笑笑。

李世民登基,长孙无忌功劳巨大,被给予宰相大权,但是干了一年后,长孙皇后非常坚定的请求李世民撤去长孙无忌的职务。李世民当然不同意,于是长孙皇后又去找哥哥长孙无忌,跟他道明历史上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等的结局。饱读诗书的长孙无忌也是明白,立刻去辞职。

贞观七年,李世民想再次启用长孙无忌,却遭到了拒绝,情急之下,李世民写了一篇《威凤赋》,情真意切。无奈长孙无忌出山,而长孙皇后经常提醒哥哥不能拥权自重。

还记得当初赶长孙皇后兄妹出家门的长孙安业吗?长孙安业不务正业,甚至牵连谋反,却得到了长孙皇后的庇护。李世民要杀了长孙安业,长孙皇后为其求情,解释到:“以前人们都知道他对我不好,现在陛下要是处死他,人们肯定会说我仗着陛下宠爱在报复他,有损陛下的名声。”长孙皇后为了李世民打压有能力的哥哥,为曾经伤害她的人求情。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长孙皇后的贤德自然不用说,那她的美貌呢?《全唐诗》卷5收录的一首《春游曲》据说作者就是长孙皇后。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可见长孙皇后对自己的样貌非常自信,不仅聪明有才智,容貌也是美丽动人。丈夫的爱也给了她更大的自信,而她也是一位痴情的妻子。李世民生病,她衣不解带的贴身伺候,腰间系着一瓶毒药,这令李世民非常震惊,他得到的答案是如有不测,她也不独活。

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可惜深情却不能长久,贞观十年,长孙皇后还是重病不治撒手人寰,年仅36岁,安葬在九嵕(zōng)山。临终她叮嘱墓里不用奇珍异宝陪葬,用的人马器具都是木头做的。墓穴也只是一百多人花了十天时间凿的一间石室。

晚年的李世民也承认自我约束能力,相比长孙皇后在世要减弱。13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与长孙皇后合葬昭陵。

长孙皇后,作为妻子、皇后,堪称完美,大唐盛世离不开她的那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