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因《典籍里的中国》这档文化栏目的相关内容宋应星纪念馆,提出了这个问题。笔者恰巧因故未看到这期节目的播出,不敢轻易发表意见。现仅就题主的提问,谈点一已之见。
《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宋应星纪念馆,是明末江西奉新人,曾任过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地方官。宋应星自幼聪明过人,16岁考中秀才。他推崇宋代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对自然科学和技术充满兴趣,因此在担任江西分宜县学政时,完成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全书共分三编十八卷,附图二百余幅,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古代科学技术文献。书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工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对于饮食宋应星纪念馆、衣服、染色、采矿、冶炼、兵器、纸墨、舟船、珠玉等方面的原料和生产程序,都有详细的说明,是我国古代一部农业、工业生产科技的百科全书。
明朝灭亡后,宋应星成了亡国之民。但他并没有泯灭抗清复明之心,开始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南明的复辟上。南明政权灭亡后,清兵南下江西,他的哥哥宋应升服毒殉国,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拒不出仕。像这样一位忠于大明的抗清志士,是不会剃发易服的。
因为宋应星老人家不愿意!也就是宋应星的棺材板结实,不然这时候早去导演家里掀桌子了。
宋应星生于明朝,长于明朝,一直视明朝为正统,当隆武被灭之时,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更是服毒殉国!在永历灭亡以后,宋应星就隐居不出,无论生活多么困难也不出仕,甚至宋应星还要求自己的子孙不得出仕为官,更不得参加清朝科举!宋应星的长子与次子也一直遵从宋应星的遗嘱没有做清朝的官!
不要说什么宋应星一直活到了康熙年间!注意,那个时候没有摄像头,宋应星带着家人找一深山老林隐居是完全没问题的!还有,正因为宋应星隐居的太好了,所以他的具体死亡时间一直存疑,是2006年开了宋应星的墓才知道的具体时间!!!!
还有,注意到右边那大大的《天工开物》了吗?这四个字不觉得刺眼吗?因为《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啊!更加重要的是,在乾隆编撰《四库全书》时,因为《天工开物》中有“北虏”,所以乾隆就把《天工开物》给禁了啊。
现在给宋应星带上辫子,还把清朝的禁书《天工开物》写在旁边,难道这不无耻吗?这更让我想到了电视剧《龙珠传奇》中的李定国,那也是给李定国按了一个大辫子。然而李定国可是赫赫有名都抗清名将啊,终其一生都未剃头,哪怕是在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后,李定国也没有剃过头,更没有降过清。
这才是宋应星,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对历史都得有一个最基本的态度,那就是是尊重最基本的历史,而给宋应星带上辫子,这只能说明导演组历史功课是真不扎实。
我想,哪怕是出于对宋应星最基本的尊重,更是出于宋氏家族从未参加科举行为的尊重,无论任何时候,给宋应星按上辫子,恐怕都是不合适的。
宋应星,别名,宋长庚(1587—1666)年,是我们江西省奉新瓦溪人,是明朝末年的科学家,他所编著的《天工开物》,是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比较详尽、系统地记载和总结了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闪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全书共十八卷,内容十分丰富,受到国内外科学技术史研究者的重视,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认为它是“中国十七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
的确,清朝没有完整版,但民间流传最著名的是稻宜、煤、火药等,下面我摘录火药选节给大家学习。
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实验。然亦粗载数叶(叶指的是同叶),附于卷内。
凡火药以消石(消石是一种矿物名,叫甲消石,化学上叫硝酸钾)。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草木灰指的是木炭)。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种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消性至阳,指的是黑火药包含阳阴相互矛盾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爆炸原因)。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齑指的是细切成粉状态)。凡消性主直,直击者消九而硫一(指的是消九成硫磺一成);硫性主横,爆击者消七而硫三(如果要横爆炸力,就是消七成,硫磺三成)。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箸叶,蜀葵、毛竹叶、茄秸之类(这指的是烧灰用的树木),烧使存性,而其中箸为最燥也(燥指的是干燥烈)。
以上是《天工开物》介绍火药的知识,并且我在括号里略有翻译,而从开头就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注重“实验”的科学态度和技术,配制方法,这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进步的体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