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城的历史名人可以了解到运城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裴仁基。
运城历史上的名人很多,尤其是在唐代,运城地处河东属于西安的京兆府管辖裴仁基。一个运城就是半个盛唐。
1裴仁基,杨贵妃
杨贵妃是山西运城市,永济市人。永济最大的特色是永济饺子据说很好吃。永记地处在嗯,晋城和陕西的交界处,与陕西的潼关隔黄河相望,中间这一段黄河就叫做风陵渡,而永济大概就是永远可以过河的意思。
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宠妃,也是大唐盛世的主要见证人。
2,柳宗元
柳宗元和河东人,自称柳河东,后来在广西柳州做官,有称作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中,只有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主要倡导人。
3,王维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他要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田园诗的创始人。
4,关羽
关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主要武将,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成“义绝”,与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相映成趣。
关羽后来成了武圣人,武财神等等,全国各地都有他的祠堂和庙宇。
5,薛仁贵
薛仁贵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薛仁贵和关羽一样,也是戏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之一,在民间他们两个的名声都是相当大的。
6,司马光
司马光,运城夏县人,宋朝著名的是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记载的里程碑。
7,裴寂
裴寂唐朝开国功臣,李渊的亲信。
实际上在隋唐的河东裴家出过一百多个宰相,可以说是唐朝第一名门望族。
运城历史上的名人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这七个人,我们可以了解到运城一个是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说唐》中裴仁基和儿子裴元庆不忍监军张大宾迫害,投奔了瓦岗寨起义军。后来涿州留守薛世雄兴兵来犯瓦岗寨大本营金墉城,老将军裴仁基战死金墉(第三十九回)。祖父裴伯凤,北周汾州刺史。父亲裴定高,上仪同。裴仁基“少骁武,便弓马”,隋文帝开皇初年为亲卫。从军参加灭南陈,作战勇猛,拜仪同,赐物千段。为汉王杨谅府亲信。隋炀帝杨广即位,杨谅造反,裴仁基苦苦劝谏,被囚入狱中。杨谅兵败,隋炀帝拜裴仁基为护军。数年后,官至武贲郎将,跟随李景征讨黔安的蛮夷向思多,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在张掖攻打吐谷浑,有功,进金紫光禄大夫。攻打靺鞨,拜左光禄大夫。从隋炀帝征讨高丽,拜光禄大夫。
大业末年,奉隋炀帝之命,镇压占领洛口的瓦岗军。被监察御史萧怀静牵制,被迫投降李密。李密封其为河东郡公,其子裴行俨为绛郡公。后来裴仁基建议李密不要和王世充决战,李密不听,致使瓦岗军大败,裴仁基也被王世充俘虏,封为礼部尚书。王世充称帝后,裴仁基和宇文儒童、陈谦、崔德本等谋刺王世充,事情泄露,裴仁基与儿子裴行俨被杀。他的小儿子是唐朝儒将裴行俭。
郭孝恪是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初大将,但算不上名将。比起秦琼,程咬金,罗成等将军那是差远了。郭孝恪早年率众归附瓦岗,与徐世勣同守黎阳,后随其降唐,封宋州刺史,阳翟郡公。李世民东征洛阳时,采纳郭孝恪“固守虎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的建议,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因此迁任上柱国。后历任贝赵江泾四州刺史,又入朝为左骁卫将军。
贞观十六年(642年),郭孝恪出任凉州都督,安西都护,西州刺史。贞观十八年(644年),担任西州道行军总管,擒获叛归突厥的焉耆王。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担任昆丘道副大总管,进讨龟兹。在留守龟兹国都时,由于没有防备,遭到国相那利的袭击,中流矢而死。
敦孝恪一生表现的并非十分优秀,他未从军前在家好吃懒做,并且经常言不由衷,就连他自己的父亲都很讨厌他这样的性格,说他是一个无赖,巴不得离他离得远远的。有野史记载,郭孝恪好女色,在自己府中举办宴会就像大型招妓活动一般,张灯结彩大摆酒肉之夜,受到当时诸多大夫的不齿。这还不够,他曾经强抢过良家妇女,强迫别人做他的小妾。用完之后就弃之如履,连一个名分都不给,真是无耻之极!
郭孝恪在带领将士方面虽然有才华,但最后还是在一场战争中败给了对手。战败的原因就在于此人不细心,自大无比,在战场上丝毫没有防备,就被对手给偷袭了。郭孝恪因为粗心大意而把自的军队带上了负面道路,还搭上了自己的小命。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还评价过他的死,说郭孝恪战败而亡,全部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所以说,郭孝恪没有扬名万世,还是在于他自己啊!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祖父裴伯凤,是北周汾州刺史。父亲裴定,官至上仪同。裴仁基年少时就很骁勇,善于骑马射箭。开皇初年(581年),裴仁基担任隋文帝杨坚的侍卫。开皇九年(589年),在隋朝消灭陈朝的战役中,裴仁基冲锋陷阵,因功被授任为仪同,赐绸彩一千段。后来裴仁基以仪同的身份兼任汉王杨谅王府的侍卫。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去世,他的次子隋炀帝杨广继位。隋文帝第五子汉王杨谅因不满隋炀帝继位,于是举兵谋反。裴仁基苦苦劝谏杨谅不要谋反,杨谅大怒,把他关在牢里。不久,杨谅谋反失败,隋炀帝夸奖裴仁基,越级提拔他为护军。
隋末隋炀帝杨广失势,天下大乱。监军御史萧怀静弹劾陷害裴仁基,裴仁基无奈之下被瓦岗军李密所救,后投靠了李密,李密封他为上柱国,绛郡公。裴仁基后随李密统率中军进击王世充直逼洛阳。但李密瓦岗军大败,裴仁基父子被王世充俘虏。虽然裴仁基被俘虏,但王世充对他们也不错以礼相待,任命裴仁基为礼部尚书,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裴行俨每有攻战,都所向披靡,号称“万人敌”。尽管如此但父子俩的心却依然在大隋。随着杨广被宇文化及杀后,王世充称帝,裴仁基父子与旧隋尚书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数十人密议谋反。裴仁基令陈谦在给王世充进食时,拿匕首劫持王世充,令儿子裴行俨率兵在台阶下接应。等大局已定,就复立越王杨广之子杨侗为帝并辅佐他。就在事变前,将军张童仁得知他们谋划,向王世充告发他们,导致策反失败。王世充将裴仁基等人全部杀死,并灭了他们的三族。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裴仁基因儿子裴行俨的功勋,被追赠为原州都督,赐谥号忠。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对裴仁基父子一生中只忠于大隋的认可。想必李世民也是认可欣赏二位忠勇之士的。裴仁基父子虽死犹荣,忠勇可嘉!而郭孝恪完全是自作自受,死得没一点意义,没一点价值。所以说隋末名将裴仁基比郭孝恪更厉害,裴仁基父子忠贞不屈的高贵品格和英雄气节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敬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