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不以成败论高下,我认为此言差矣,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胜者之所以能够胜利,说明技高一筹楚汉之争。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博浪沙一击,险些要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性命,足见其虽是文人,但仍不缺血勇之气。
因得刘邦赏识,追随其麾下征战天下,屡出大谋,居功至伟,后刘邦称帝后,有易太子之念,张良略施小计,请来商山四皓,刘邦见之,顿失易换之心楚汉之争。
(张良)
后张良论功被封万户侯楚汉之争,可为功高位重,荣耀无限,但他却不贪恋权位,不迷恋富贵,急流勇退,得保全身,而以善终,足见其才。
再看范增,若论军事,或许他强张良一丢丢,但是若论对于人性的理解,范增和张良相较而言,却相去甚远,而对于一个谋士而言,这点太重要了。
再看范增之死,范增因为中了陈平的离间之计,致使他和项羽失和,所以一气之下,才离开项羽的,最后因为忧愤难平加之疾病,而死于归乡途中,而通过这一件事,我们不难看出,范增遇事过于情绪化,既没有心胸,也没有耐心,而这些都是谋士的大忌,如此一比,两人高下立判,还用我多言吗?(范增)
当然了,以上也仅是我一家之言,未必就对,希望各位网友,提出不同意见。
谢谢邀请。
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就因为刘邦是流氓,不是君子。
中国古代时期,特别是商周时期,打仗是讲究的,是仁义之兵。通常是仁义对不义的讨伐。
第一,要师出有名。不能无缘无故地去打仗。就连三国袁绍出兵打曹操,也要写个《讨贼檄文》公告天下,说明自己出兵的理由,得到舆论的认可。曹操每次出兵,也是要找汉献帝要个批复的,要的就是师出有名,正义之师。
第二,出兵讨伐是光荣的事情。战国时期,出兵伐贼,是光荣的事情,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参加的,一般百姓是没资格去打仗的。
最著名的仁义之师,便是宋襄公和楚国的泓水之战。
宋军已经准备好了,楚军却还在渡河。宋襄公却不进攻,说“寡人仁义之师,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所以要等楚军渡河后准备好了,公平地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项羽就犯了宋襄公的仁义之师的错误。
项羽是君子,是贵族出身,是讲究人,是要求自己要仁义要公平,要遵守诺言的,讲诚信的。
项羽忘记了两点:第一,对手刘邦不是君子,是流氓出身。第二,这是战争,是以取胜为目的的,不是两人之间的决斗。
刘邦当然希望项羽越君子越好,越是君子,讲究和忌讳越多,约束就越多,空子就越多。
刘邦恰恰是利用了项羽这些特性,以流氓对君子,光脚对皮鞋。
打仗只要取胜,没有什么仁义不仁义,君子不君子,刘邦很清楚。
打仗只要取胜,没有什么诚信不诚信的,刘邦更清楚。
兵者,诡道也。三十六计,没有哪一计是仁义的,是诚信的。打仗将诚信,是愚蠢的表现。
所以,刘邦的不诚信无可厚非,只是项羽不适合领兵打仗。义不理财,慈不带兵,是有道理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