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九月兵不血刃,晋文公与秦穆公联合出兵,攻打郑国。晋军挺进到了函陵,秦军则驻兵在汜水之南,两军对郑国的都城形成了合围。

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历史上有哪些兵不血刃的战争?

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历史上有哪些兵不血刃的战争?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和我们有仇怨的只是晋国兵不血刃,秦国与我们无仇,只是过来助战而已。我建议派人面见秦君,说服秦人撤兵,那样我们的压力就小得多了。”

于是郑文公听从他的建议,并派烛之武去说服秦王兵不血刃。

烛之武详细的为秦王剖析利弊,如果秦王帮忙灭了郑国,那么晋国就会实力增长,很可能向西扩张染指秦国领土;何况晋国晋文公曾失信于你,晋国不值得信任;如果您这次放了郑国,郑国就会与秦国交好,这样百利而无一害。

秦王被说服了,率军退兵回国。晋国见秦国退兵,也就撤军回国。于是郑国未见刀兵,智退敌军,便化解了亡国危机。

谢邀,首次被邀请,还是有点小激动呢……

……………分割线……………

步入正题,难免有所疏漏,望海涵:

分几块来看这个问题更容易理解一些:

首先,个人品质来说赵匡胤属于宅心仁厚的君主,对每一位被“杯酒”的人给予了极高的物质补偿,“美酒”总好过“鸩酒”,减少了很多阻力,皆大欢喜的结局,充分体现了主人公的肚量和御人之术。

其次,主人公并不是急功近利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分了如下几步:先是对并不是很亲近的人如张光翰等人先是罢官,然后再谈条件,要钱要命自己看着办;然后才是自己的心腹兄弟如石守信等人,先肯定功绩话风一转,你们为了富贵把我推上来做皇帝,要是你们手下人贪图富贵呢?问题抛出来了,该怎么办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而后又结成儿女亲家,荣华富贵,安心享受,岂不美哉?

以上个人浅见。

不得不提一句,终宋一朝,也正是这种方式导致了武将地位低,部队战斗力差,也从上而下导致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坍塌,靖康耻,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