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儿子当中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恪最得父亲赏识,文韬武略,英明果敢。最终却是李治即位。
李治开创了永徽之治。国富民强。大唐更是灭国无数。在华夏王朝中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李治时期的疆域和国力都达到鼎盛。
李治时期疆域
李恪不可能继承皇位,原因有三李世民的儿子李恪:
一他不是长孙皇后所生。
二他外公是隋炀帝。
三群臣极力反对。
李恪即位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是长孙皇后所生。
假如,李恪以隋炀帝外孙的身份,继承皇位。会有什么结局?
第一种是李恪胸襟广阔,不计前嫌。无论当初怎么反对我即位,一律重用。群臣也真心拥护。君臣齐心协力。建立了一个伟大的王朝。这个结局太完美,太理想。可能性只有1%。
第二种可能性是李恪即位后,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罢黜当初反对自己的官员。无奈文武百官皆是敌人,李恪只有重用法家酷吏,罗织罪名,制造冤狱,屠戮皇族和群臣。李恪成了汉武帝第二——利用法家酷吏,借助巫蛊之祸屠杀十几万人。
面对李恪的暴行,文武群臣在洛阳拥立李治为帝。隋朝残余势力则在长安拥戴李恪。大唐陷入战乱,国势由胜转衰,唐朝一蹶不振。
这种可能性有40%。
第三种是李恪刚即位,群臣便反叛将其诛杀,被株连者达数万人。虽然经过内乱,但损失不大。李治被拥立为帝,开创了大唐盛世。
这种可能也有40%。
还有其他可能,不在一一列举。
总结,李世民选择李治做继承人,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历史证明,从竞争中走出来的王朝,通常都更宽容和更有胸襟。
大唐王朝本是鲜卑血统,北周八柱国,隋朝的外戚姻亲,隋炀帝杨广与唐太祖李渊是表兄弟,所以,李渊在太原起兵,才能获得关陇贵族的支持,最终夺取帝位。
李渊诸子各有所能,长子李建成善于政务,行为也颇得民心,加之其嫡长子的身份成为太子。李世民东征西讨,不仅百战百胜,具有人格魅力超群,招揽众多良将。即便是被忽略的李元吉也有着自己的实力集团。
正是在诸子的竞争中,唐高祖李渊甚至设想过李世民为太子,甚至裂地封王的打算,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最终李世民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李渊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禅位。
当李世民继位后虽然天下逐渐走向稳定,但为稳固政权的稳定,李世民诸子逐渐参与到政务的决策与地方的治理当中,而嫡长子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成为太子。
唐太宗数度出征高丽,参与平定各地的动乱,朝政在李承乾的带领下却并未见起色,反而受制于关陇勋贵与长孙无忌,令李世民十分忌惮会出现外戚专权。
随着李世民心意的变动,更英武的魏王李泰模仿玄武门之变,却被李世民所同时治罪,只至于长孙皇后所嫡出仅有看似懦弱的李治,所以才有了立李恪为太子的争议。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及所应对的复杂局势,在唐太宗李世民心中是不具备嫡庶之分的,诸子皆其所出并无嫡庶,但考虑到背后的势力,李世民还是放弃具有贤明的李恪。
李治背后是长孙无忌和唐朝的开国功勋集团,这虽然威胁到唐朝的皇权,却也证实了其强大,而李恪的母亲杨妃虽然出身高贵,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女,但随着隋王朝的土崩瓦解,其势单力孤根本难以与关陇集团所抗衡。
李世民权衡再三,不愿因此爆发唐王朝的内乱,何况李治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雄心,唐王朝疆域的鼎盛征服高句丽与青海诸羌都是在唐高宗时期完成,并且削弱了关陇集团对李唐皇室的威胁。
唐太宗李世民考虑立李恪应该是有可能的,但现实却不允许做这样的决定,因此李世民于公于私都会选择李治作为继承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