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一下八百壮士最后活了几个,个人并没有去看《八佰》。只从宣传片看《八佰》作为一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战斗很激烈,而且很鼓舞人心。但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真的很难接受一部情节和历史差距太大的电影,更重要的是《八佰》很可能没有客观反应当时历史背景。从宣传片里看,我军和日军在四行仓库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不过实际上在坚守四行仓库的4天里423名守军(宣传守军有800人只是为了壮大声势)中只有4人牺牲,21人受伤,而日军只有1人因伤势过重毙命(有部分资料记载是两个)。
就双方的伤亡情况来看,历史上双方战斗规模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四行仓库靠近租界,日军无法使用重武器,而四行仓库本身并无战略八百壮士最后活了几个、战术价值,日军攻击重点转向了其他战线。
所以向宣传片里那么激烈的战斗根本不可能发生八百壮士最后活了几个,更不可能出现枪毙日军战俘的事情。
当然,电影需要一定的艺术夸张,光这样的话倒也不算大问题。但是就目前国内导演的总体历史素质和对民国往事的粉饰来说,个人严重怀疑八百壮士的历史背景细节并不会出现。
之所以会让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主要是因为随着战事进展,我军已经难以在闸北区立足,不得不撤离。而蒋介石认为国际联盟即将召开会议,应该留下部分部队坚守闸北,以争取国际同情。所以他命令第88师分散成小股队伍驻守各建筑内,尽可能“争取时间,唤起友邦同情”。说白了就是想牺牲88师换取列强的同情和支持。
这个部署从军事角度来说完全是个馊主意,第88师师长孙元良就指出88师已经战斗了两个月,部队经过五次补充,新兵极多。一旦分散驻扎缺乏指挥,联络断绝,缺少补给,根本无法组织起抵抗,只会白白牺牲。
而且既然只是为了牺牲自己换取同情,那么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部队,派少量部队执行这个任务即可。最后在孙元良的力争下,留守部队从一个师缩减到了一个团(孙元良执行时又缩水为一个营)。
而从政治角度来说,七七事变至此时已经有三个多月时间,如果列强真的同情中国并要支持抗战, 那么早就已经付诸行动。幻想通过牺牲一个师改变列强坐视的态度显然不现实、
事实上后来列强对于我军坚守四行仓库就提出了强烈抗议,指出四行仓库距离公共租界太近,战斗可能波及租界。蒋介石原本想换取列强同情,结果弄巧成拙惹来了抗议,才不得不下令八百壮士立即撤退,四行仓库之战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而接到命令时,八百壮士正在抢修工事,决定和日军决一死战。此外守军不仅储备了大量的水,还禁止士兵洗澡,以便长期据守。显然八百壮士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决心,结果却因为上面一纸命令,连英勇战死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最后只能进入租界被缴械关入集中营。
所以八百壮士体现了抗战时期基层官兵的抗日热情和爱国之心,同时也体现了高层的腐败无能。《八佰》确实会体现前者,但是对于后者不大可能会加以描述,甚至可能会进行美化。这无疑会让人对那段历史产生错误的了解,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显然不可能接受,自然也不会去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说多少遍才行,怎么没完没了!
四行仓库国军士兵陈树生,抱着手榴弹跳下去,确有此事,这是有官方记载的。
著名记者赵景深在1937年编写的《八百好汉死守闸北》,由亲眼目睹的杨瑞符营长确认过。如果说赵景深是胡编乱造,杨瑞符营长有必要和他串通说谎吗?
而且萨沙看过很多四行仓库的回忆资料,当时幸存的官兵后来有的在台湾,有的在大陆,分属不同阵营。
但他们中间有多人证明了这点,而且是亲眼目睹,这个事情是客观存在的。
之所以陈树生抱着手榴弹跳下去,完全是迫不得已的方法,同什么日本人举着盾牌没有任何关系。
当时记载为,日军由于久攻不克,使用了装甲车开到近距离进行压制。
为什么这么搞?
这是因为日军畏惧四行仓库靠近租界煤气站,无法使用重炮轰击。
而四行仓库是非常坚固的建筑物,大家去现场看看就知道了,采用日军92步兵炮和37毫米平射炮,都是轰不动。
这种情况下,日军只能使用步兵小分队,在机枪掩护下强攻,也就是步兵战术强攻。
但当时四行仓库的弹药充足,士兵数量又多,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火网。
尤其是,有很多手榴弹,可以直接从楼上扔下去,直接在日军进攻路线上爆炸。
而且,国军还采用集束手榴弹,也就是一捆好几颗丢下去,威力更大,日军无法靠近。
而比较靠谱的方法,就是日军用机枪压制四行国军,不让他们能够准确投掷手榴弹。
但是,仓库内国军机枪很多,想要压制也是很困难的,而且日军歪把子轻机枪又烂,火力持续性差。
打红眼了,日军想到了办法,就是用装甲车直接开到四行仓库下面,用车载机枪仰射压制。
装甲车是防弹的,不怕国军机枪射击,也不怕国军单个手榴弹的爆炸。
日军装甲车一上,情况立即扭转,机枪火力直接封锁了四行仓库的几个火力点。
国军当时没有反装甲武器,根本就对付不了。
唯一的反坦克武器,就是集束手榴弹。但是,集束手榴弹重量太大,投掷距离往往只有二三米。
而日军装甲车开始很嚣张,不但开枪,还用车体撞击堵住的门和墙壁。
国军投掷手榴弹以后,日军装甲车,不是傻瓜,立即退出几米。在较安全距离,装甲车向上进行压制性射击,集束手榴弹炸不到。
另外,装甲车傍边是日军步兵,一旦发现有集束手榴弹投下来,会尽力将其扔远。
眼见这样四行仓库就要守不住,实在逼到绝境了,陈树生才抱着集束手榴弹,从楼上冲刺后跳下去。
这样一来可以距离更远,在装甲车附近爆炸,二来日军也无法将集束手榴弹扔远。
不过,陈树生的牺牲并没有成功,因为人冲刺跳远的距离也是有限的,即便从楼上跳下来也不过几米而已,距离装甲车还有一段距离。
手榴弹爆炸以后,装甲车并没有受损,只是几个日军步兵受伤而已。
但是,见到守军如此拼命的打法,日军装甲车却怂了,开始退出很远,最后干脆撤走了。
历史问题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一知半解就装作专家,随随便便就否定什么,口出狂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