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本是同根生赵国怎么被灭的,所以才相煎何太急按着《史记·赵世家》说:“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後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後为赵。”老秦和老赵都是蜚廉的子孙,老秦算是大宗,老赵是小宗。大宗老秦祖先恶来和他的爹地蜚廉因为助纣为虐,恶来被周正法了。小宗老赵的祖先季胜日子在周初受大宗拖累日子也不好过。在周初的秦赵是一对标准的难兄难弟。那会儿的秦赵关系还不错,在老赵的一代家主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国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赵城。从老赵才成了赵氏。

老秦那会儿日子比较苦,还去老赵的赵城借住过一段时间,后来老秦的一代家主非子大概是觉得寄人篱下没前吧赵国怎么被灭的。他又回到了西北继续给周天子当弼马温了。老秦这个弼马温很敬业,反正比悟空要敬业,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再然后,老秦在西周末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了诸侯。这算弼马温熬出了头,秦可算立国了。

而老赵就比较惨还在给周天子的亲戚晋国打工赵国怎么被灭的。春秋一代,虽然有秦晋之好,但是秦晋真实关系很差的。晋国君权后来被赵鞅架空了,赵氏一度在晋国混得风生水起,可以说赵氏是晋国的扛把子,他们对远房亲戚秦国态度并不怎么样。因为赵氏一直处在晋国的立场上,他们致力于将秦国遏止在西陲。这么说吧,秦赵的关系在春秋就一般得可以,到了战国赵氏可算成了诸侯立国了。赵国这边对秦国的态度,就是晋国对秦国的一个延续。所以,秦赵关系就这么差。不过,这样正常的,因为中行氏和智氏都是荀氏所出,结果智氏还不是帮着赵氏灭了中行氏。分家时间久了就是两家人了。

三个原因:1.赵国君主是个昏君;2.赵国政治腐败;3.秦使用反间计。

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防守,秦久攻不下,秦使用反间计将廉颇换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白起率兵屠杀45W赵军,赵主力的有生力量被全灭。

邯郸之战的时候秦派王翦攻打邯郸,由于李牧的防守,依旧久攻不下,最后还是使用了反间计将李牧杀掉,赵国灭亡。

这两场战争中,秦使用反间计用金钱收买赵国重臣向赵王进谗言,将赵能打的将军全换掉、杀掉,赵王在反间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赵王不是昏君,也不至于这么轻易的被秦灭亡。

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赵国怎么被灭的:秦国和赵国同宗,为何还要灭了赵?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人,一定对长平之战不陌生,作为中国冷兵器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早,最彻底的歼灭战,长平之战在历史上的影响可谓是非常大。此战,赵国被坑杀越45万人,秦军民也有20万左右的伤亡,是冷兵器时代的一场大战。

赵国怎么被灭的:秦国和赵国同宗,为何还要灭了赵?

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获胜,赵国失败告终,此战结束后,赵国可谓是元气大伤,山东六国再也没有一国能与秦国一决雌雄了。但是,在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依然存活了几十年,秦国为何不趁着赵国战败之际,将赵国灭了呢?原来,秦昭襄王最终还是怕了,他没有这个自信。

赵国怎么被灭的:秦国和赵国同宗,为何还要灭了赵?

秦赵之间的大决战

赵国怎么被灭的:秦国和赵国同宗,为何还要灭了赵?

在战国的中后期,尤其到了秦昭襄王时期,战国七雄中秦国已经是一家独霸了,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不过,在山东六国中,随着战国前期的强国魏国,齐国的相继没落,赵国从中脱颖而出,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对外军事扩张后,赵国的国力也在持续的壮大中,对秦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赵国怎么被灭的:秦国和赵国同宗,为何还要灭了赵?

秦赵之间的大战,导火线是韩国的上党郡,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郡,上党郡太守不愿意投降秦国,有意将上党让给赵国。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郡,引起了秦国的不满,为了得到上党郡,秦国派遣了王龁率大军攻打上党,赵军不敌,退回到长平一带。

面对秦军的步步紧逼,赵国采取了防守的策略,任命廉颇为主将。廉颇了解秦军的战斗力,修筑多道防御工事,企图通过时间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随着秦军的大举进攻,廉颇修筑的防御工事一道道被击破,此时的赵孝成王又对廉颇的那种龟缩方式非常不满。

秦军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因为粮草等原因,一直耗在长平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如果廉颇一直采用龟缩防守的方式,这是秦军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秦军向赵国施反间计,果然赵孝成王上当,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接替了廉颇,这是长平之战的一个重大转折。

为了更好地赢得战争的胜利,秦国也暗自调换了他们的主将,将白起调往军中,担任主帅。赵括上任后,采取了与廉颇相反的方式,他改守为攻,在长平向秦军发动了进攻。白起先是佯装被打败,吸引赵军主力深入,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截断了赵军的粮草补给,将大量赵军困守在长平。

多日无法进食的赵军在赵括的率领下多路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赵括本人亲自率队冲上,被秦军弓箭射杀,连同赵括本人的几十万赵军,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后被坑杀,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元气大伤,举国哀嚎。

秦国为何不趁机消灭赵国?

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此战结束后,赵国青壮年男子十之六七战死,国家遭遇覆灭的危险。在冷兵器时代,人是主要的战斗力,尤其是青壮年男子,在战场上是主力。

长平之战后,白起认为这是消灭赵国最好的时机,因此率军将赵国的邯郸团团包围,如果邯郸被破,赵国就真的灭亡了,但事情最终还是在秦昭襄王的命令下,白起被迫退军。那么此时已经胜券在握的秦国,为何不趁机消灭了赵国,而是选择退军,给赵国一口喘息之气,说到原因,还是因为秦昭襄王怕了。

首先长平之战中,赵国由于先前在外交上的失败,使他们在与秦军大战中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其它五国都在看热闹,谁都没出兵帮助赵国。秦军虽然赢得了长平之战的大胜,但自身损失极大,尤其是粮草和兵员,二十万伤亡的代价,让秦军一时间也难以恢复战斗力。

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的大环境下,其它五国坐山观虎斗的情况已经结束了,他们必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到时候如果山东六国联合攻打秦国,在长平打仗损失惨重的秦国未必能支撑得住。况且赵国士兵善战,战斗力很强,此时李牧等人的边军也已经快速救援邯郸,哀兵必怒的赵军,他们在面对秦军的进攻,必然会拼死一战。

范雎在长平之战中,也有意无意帮了赵国一个大忙,他害怕白起战功太大,对自己的地位多有威胁,因此范雎多次在秦昭襄王的面前劝秦昭襄王退兵。最终秦昭襄王考虑再三,决定退兵。

结语

长平之战后,虽然赵军在后来的邯郸保卫战中取胜,但国力被打光了,失去了与秦国一决高下的实力。此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歼灭战,战死的人数在冷兵器时代下是少见的。

长平之战后,秦国还没有消灭山东六国的实力,需要继续积蓄国力,养精蓄锐,在几十年后的秦始皇时期,秦国国力空前强盛后,才开始了灭国之战。在秦始皇时期,秦国消灭了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帝国——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