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凡的世界》作者历届茅盾文学奖:路遥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历届茅盾文学奖。1991年3月份《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二《白鹿原》作者历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1997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三《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该作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刀神李流水 一刀断流水 剑圣陆青山 一剑斩青山】

一、茅盾文学奖简介

茅盾文学奖是1982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简介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按照得票多少分别是:《人世间》(梁晓声)、《牵风记》(徐怀中)、《北上》(徐则臣)、《主角》(陈彦)和《应物兄》(李洱)。

1.梁晓声《人世间》。《人世间》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他们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这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小说,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

2.徐怀中《牵风记》。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作者中塑造了文化教员汪可逾、骑兵通信员曹水儿、旅长齐竞以及老军马“滩枣”等个性独特的文学形象。一曲战地恋歌尚未奏响,陡生意外,在硝烟与战火中,传奇般的情节和动人心魄的情感,在诗一般的唯美笔调中流动,晕染着生命中不容亵渎的纯洁与人格的光辉。既有对战争、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有人与大自然神奇关系的表现,亦真亦幻,拓展了战争文学的创作空间。

3.徐则臣《北上》。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脉、精神之北。大水汤汤,溯流北上,小说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

4.陈彦《主角》。《主角》呈现了一种当代中国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品格。小说从宁州到省会西京,写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故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行业人物群像。忆秦娥的舅舅胡三元,是“一根筋”式的人物,他对那种践踏艺术的人是无法容忍的。而对导演、团长等剧团领导形象,陈彦写出了他们的无奈,以及发现人才的眼光。还有煤老板刘四团,正是这样一掷千金希望收买和消费戏剧的人的存在,体现了社会上对待秦腔的一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时代文化的变化:传统戏剧的兴起以及后来市场经济的兴起对传统戏剧文化的消解。

5.李洱《应物兄》。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30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2020公共基础知识题库_考试试题及答案_试题题型复习资料 /kaoshitiku/g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