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王吴芮九江王,生于秦末,官职很小,仅是个番阳令。但他在反秦起义中立过汗马功劳,在楚汉战争中坚定地站在刘邦一边,又是劝刘邦进帝位者之一,所以刘邦对吴芮很是感激。刘邦成为皇帝之后,大肆分封异姓诸侯王,其中,吴芮就被封为了长沙王,史载:“项籍死,上以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 ”《汉书》上也有相似记载,汉高帝五年春诏曰:“故衡山王吴茵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苗为长沙王。”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其王位世代相袭。
吴芮画像
那么,吴芮如何能够在刘邦的阵营中表现如此突出呢?据史籍记载,吴芮在未投靠刘邦之前,在当地已有相当声望,能够一呼百应,后携全家一起追随刘邦九江王。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手下有一员猛将,名叫梅鋗。此人生性勇猛,有非常高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百战百胜。根据《楚志)所载“梅鋗随吴丙之长沙,以益阳为家”。 由于梅鋗军和刘邦军并肩作战,所向披靡,完全扭转了刘邦在进攻南阳前那种战多不利的被动局面。正因为梅鋗为刘邦先入关亡奏有大功,“封十万户,为列侯”。这样高的功绩以至于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汉高祖功臣颂》中将吴芮能够成为长沙王的功劳全都归结于他,书上说“吴芮之王,祚由梅鋗”,抹煞了吴芮本人在亡秦败楚中之功。显然,这个论断是欠公允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论及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时也说过类似的话,“二子者,非有功于灭项也,追原破秦之功而封之”,这样的评价更是失之偏颇。
刘邦画像
吴芮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吴臣留在长沙承袭王位,其余四子四散发展。但也就经历了五代,长沙国最终因为绝嗣而消亡。史载九江王:“故德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一年薨,谥曰文王,子成王臣嗣。薨,子哀王回嗣。 薨,子共王右嗣。 薨,子靖王差嗣。 孝文后七年薨,无子,国除。”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 156 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 5 代,历时 46 年。
吴芮画像
事实上,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也有利用他开发长沙国的目的。当时的长沙国荒凉贫瘠、人口稀少,而且南越的赵佗也虎视眈眈。如果有吴芮驻守在长沙国一带的地区,则可以监视南越,实在是一举多得。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从人口数量上来看,长沙立国之初,当地居民有两万五千多户。到了东汉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所记长沙国户口已有四万三千四百七十户,较原来增加近一倍。这个数字虽然包括前面几位统治者的经营,但是不难看出,这段时间内长沙国人口的增加与长沙王吴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长沙王吴芮成为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行动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不仅因为他的功劳,更是因为他安分守己,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
2、 班固:《汉书》
3、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4、 傅举有:《长沙国述略》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申向洋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那么多人心甘情愿为他卖命的?
刘邦究竟有什么魅力呢?看不出来!
作为三军统帅,刘邦没有项羽那样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
刘邦作为普通人,既没有道德修养,也没有万贯家私!
那么,刘邦凭什么让那么多有才干的人甘心情愿地为他卖命呢?
尽管刘邦没有吸引人的魅力,但是刘邦却能深刻认识人的本性。
刘邦能根据各类不同人物的本性,投其所好,让其得到自己满意的东西,以此将各类人物凝聚在自己身旁!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手下的人物大致分三类。
第一类是刘邦的同乡。如樊哙、周勃、夏侯婴等。
这一类人从小就与刘邦一道,他们相聚在一起的原因除了是同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物以类聚。
第二类是从各地赶来投奔刘邦的文化人。如张良、叔孙通、随何等。
这一类人与刘邦相聚的原因主要出于功名思想,想建功立业,历史留名。
第三类是为利益而忙碌的人。如韩信、陈平、英布等。
这一类人投奔刘邦,主要是想从刘邦那儿得到实惠。
那么,刘邦是怎样对待自己身边的这三类人物的呢?
刘邦的手段就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一,用义。
刘邦对自己身边的那些老乡,主要是用义。
所谓用义,就是用江湖道义笼络他们。
如王陵,是刘邦的老乡,但是王陵是有钱人,尽管是刘邦的老乡,却与刘邦不是同一类人。
王陵因为有钱,与同样有钱的雍齿是一道。
王陵与雍齿都是有钱人,因此他们都瞧不上穷光蛋刘邦,不愿与刘邦在一起。
刘邦起义的同时,王陵也聚众造反,身边汇聚了四千多人马。
尽管王陵与刘邦都是造反派,但是王陵不愿与刘邦同流合污。
王陵起义后,带着他的四千人马,去了南阳。
对于王陵这样一个有实力的老乡,刘邦注重打感情牌。
刘邦不管王陵怎么对待自己,刘邦见到王陵总是以大哥相称。
除此之外,刘邦十分孝敬王陵的母亲。
刘邦把王陵的母亲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
由此,感动了王陵的母亲。
王陵母亲被项羽抓走后,王陵派人去看望自己的母亲。
王陵母亲对王陵派来的人说:“请你们转告王陵,让王陵跟着刘邦。刘邦是一个好人,值得信赖。”
说完,王陵母亲自尽了。
王陵遵照母亲遗嘱,投靠了刘邦。
刘邦身边诸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老乡,刘邦就是依靠江湖道义将他们仅仅团结在自己身边。
二,用名。
刘邦对于身边那些追求功名的文化人依靠的手段是用名。
所谓用名,就是用功名思想笼络这一部分人。
如随何。
随何长期跟随在刘邦身边,却毫无建树。
刘邦长期被项羽追着打,让刘邦很被动。
刘邦幻想着有一支力量从项羽身边分化出来,成为自己的帮手。
刘邦想起了英布。
如果能策反英布,与英布一道对付项羽,也许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派谁去策反英布呢?
刘邦望了一眼身边的随何,激将随何说:“我养着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你们什么也干不了,白白消耗粮食!”
随何听了不服气,说:“如果汉王相信我,我带着一些人去游说英布投降!”
刘邦讥笑说:“凭你们这些人就能游说英布投降,自不量力吧!”
随何说:“只要汉王同意我去游说英布,就一定会成功!”
刘邦装作不情愿地说:“那我就允了你们!”
英布是项羽的心腹,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此时刘邦也是项羽封的汉王,论实力,论地盘,刘邦都无法与英布相比。这个时候要游说英布投降刘邦比登天还难。
随何带着十几个随从去见英布,英布不见随何。
随何对接待他的人说:“我要见九江王,是有重要的事情对九江王说。如果我的话有道理,正是九江王所应该听的;如果我说的话没有道理,我愿意死在九江王面前。”
接待人员将随何的话转告了英布。
英布决定见见随何,之后,被随何说服,投降了刘邦。
刘邦登基称帝后,奖赏功臣,唯独忘记了随何。
刘邦不但忘记了随何的功劳,还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腐儒,治理天下哪能用得上这号人呢。
随何跪在刘邦面前说:"当年陛下带领(五十六万人马)攻打彭城时,项王还未曾离开齐国,(那时尚且被项王三万人马打得大败,后来)陛下调动步兵五万,骑兵五千,能凭这点兵力夺取淮南吗?"
刘邦说:"不能。"
随何说:"陛下派我和二十人出使淮南,我一到,就实现了陛下心愿,这是我的功劳比步兵五万、骑兵五千还要大呀。可是陛下却说我是腐儒,这是什么意思呀?"
刘邦说:"我正在考虑您的功劳。"于是就任用随何为护军中尉。
由此随何得到了奖赏,有了功名,更加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
三,用利。
刘邦对于身边那些追求利益的官员使用用利的手段笼络他们。
所谓用利,就是用好处收买他们,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英布投降刘邦后,与项羽开战,被项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英布从小路逃到刘邦军营。
此时的刘邦正像簸箕那样坐着,由两个美女侍候着。
英布进来,刘邦爱理不理。
英布遭遇刺激,想死的心都有了。
英布面对刘邦站了一会儿,愤怒地离开了。
刘邦让身边的侍从跟着英布一道出来。
随从带着英布来到一处宿舍。
英布进入宿舍,其摆设与刘邦的住处一模一样,同样也有两个美女站在门口迎接英布。
英布见此,疑惑地问刘邦派来的侍从:“这里是为我准备的吗?”
刘邦的侍从回答说:“是的!这是汉王特意为九江王安排的!”
英布见此,所有的愤怒烟消云散,之后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对付项羽。
综上所述,刘邦虽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刘邦对人性的了解,入木三分。刘邦依据人性,投其所好,笼络人心。那些官员从刘邦那里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于是便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打江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