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1]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张廷玉、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谢谢提问,云舒云卷为您解答张廷玉。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如何评价清朝著名的汉臣张廷玉,我的答案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功在社稷,瑕不掩瑜。为什么这么说呢?听笔者慢慢道来: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一:张廷玉的出身。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要解读张廷玉,得先从他的父亲张英说起。张英,安徽桐城人,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历任侍郎、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张英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康熙年间,在桐城张家老宅居住的家人和邻居吴家闹起了纠纷。吴家翻新房屋时占了张家的空地,因两家都是豪门显贵,地方官不敢轻易裁决。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张英家人便写信向张英告知此事,想让位居高位的张英给地方官施加压力,还自己家公道。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张英看完家书,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并不赞成家人的行为。他提笔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传留千古美谈的六尺巷的故事。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张廷玉(1672年-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号砚斋,是大学士张英次子,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雍正去世的那一夜,张廷玉究竟看到了什么?

清朝的统治者,尤其是清朝初年的统治者,对汉人是有戒备的,汉臣不容易受到重视。但张廷玉却能够得到三代清朝皇帝的重用,除了学识、能力,人品和为官之道也是重要的原因。

二:张廷玉在康熙朝的所作所为。

虽然父亲身居高位,但张廷玉的入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公元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二十六岁的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但因其父张英为总裁官,为了避嫌,张廷玉只好回避;直到公元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廷玉才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张廷玉经过在朝历练和康熙皇帝的考察,入仕不久就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欣赏,随侍左右。 张廷玉身居内廷,能力超群,克勤克俭。多次随康熙皇帝巡视南方各省和蒙古诸部,深得康熙皇帝信赖。

张廷玉稳重老成,涉政不久,便以才名崭露头角,不断晋升。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在奉旨稳妥地处理了山东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掠屯庄”案后,调吏部任左侍郎一职。

康熙朝“九王夺嫡”何其惨烈?很多高官显达、皇亲贵胄都不能幸免于难,但张廷玉因为持身公正,不藏私心,没有站到夺嫡的任何一派,而被继任者雍正看中,成了雍正朝炙手可热的重臣。

三:张廷玉在雍正朝的所作所为。

在张廷玉长达五十年的仕途中,雍正朝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辉煌经历。如果说康熙朝是张廷玉从政的源头,那么雍正朝则是张廷玉从政的丰硕灿烂。

雍正皇帝为人严苛,立志变革,在他手下为官可没那么容易。但张廷玉却能做得风生水起。无他,一曰勤,二曰能。

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69岁的康熙,在京郊畅春园驾崩。皇四子胤禛继位。雍正刚刚即位之初,政令频繁,每日颁布圣旨谕数十次之多,都由张廷玉上承下达。

对于一些紧急需要下旨办理的政务,常常是雍正帝胤禛口授大意,张廷玉拟旨,雍正口述完,张廷玉的草稿也完成了,呈献给雍正御览,雍正每每合意——“精敏详瞻,悉当圣意“。文思之敏捷、精确,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同年,雍正皇帝特旨授张廷玉礼部尚书,并指出:“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克胜任”。从此,张廷玉跻身于雍正朝中枢之列。

张廷玉在雍正一朝深受重用,政绩卓著:雍正初年,西北准噶尔部对清朝不断侵扰,雍正决定大举用兵,以绝后患。张廷玉调停粮草军需,传达雍正的指示,须臾不敢懈怠。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其主要制度都是张廷玉筹划、拟定;张廷玉还兼理吏部、户部要职。

张廷玉虽深受重用,但为人却很谨慎,从不仗势欺人,索贿朝臣。他身处中枢机要之地,时刻保持警惕,从不留片稿于家中,也不对家人轻言朝中事。他还很少结交外官,时刻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少说多做,或者是只做不说。

张廷玉为官谨慎,不事张扬,宁愿自家人吃亏,也不愿意落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口实。据《安徽省志》载: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珩参加殿试,康熙看了张廷珩的文章后,大加赞赏,要拔为一甲,即状元、榜眼、探花。但张廷玉再三请求将他降为二甲第一。张廷玉的儿子参加殿试,同样位列一甲,但在张廷玉的坚持下,也被降为二甲第一。张廷玉的谨慎为官之道,可见一斑。

四:乾隆朝的张廷玉山河日下,坎坷多难。

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64岁的张廷玉迎来了他辅佐的最后一位君王,25岁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继位之初,张廷玉也是尽力辅佐,总裁乾隆《吏部则例》等典章制度,对清朝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但一个花甲之年的老臣和一个青春焕发的青年帝王之间,不管是由于代沟还是政见上的分歧,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乾隆上位不久就废除了雍正的一些改革措施,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

这样的做法在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张廷玉看来,是不孝,也是没办法接受的行为。看不惯,说不得,说了也没人听。这种老年人的无力感一定深深地折磨着渐渐老迈的张廷玉。怎么办呢?

只好请辞,归去来兮,眼不见心不烦。但没想到,此举竟然惹恼了年轻的乾隆皇帝。数次请辞,数次不准。最后张廷玉只好以身体欠佳为由,提出“休沐养疴”,还保证乾隆皇帝南巡时,他一定亲自到江宁迎驾。这才得以还家。

张廷玉康熙朝入仕,康熙对张廷玉是提携、欣赏,雍正对张廷玉来说是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倾力以助。这两朝是张廷玉人生的巅峰时期。康熙、雍正二朝成就了张廷玉著名人臣之名,张廷玉也为清廷贡献了自己所有的青春、才华。

1755年,83岁的张廷玉卒于家中,死后谥号“文和”,享太庙。

张廷玉一生,位列三朝,为官尽忠,无有私心;有卓越的才华和辅政能力;积极政事,肯吃亏,大智若愚,不争功。

史书中对张廷玉的评价,虽然各有褒贬,但我认为,张廷玉无论人品、官品、政绩都是可圈可点的。虽然晚年似有瑕疵,但事出有因。

总之,张廷玉的一生,可以称得上——人品高贵、政绩卓著、瑕不掩瑜。

作者简介:传统领域老写手,网络媒体一小白。愿以笔为媒,倾我心声,温暖你我,沟通彼此。

(原创作品,欢迎点赞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