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这个问题很犀利,郭沫若自然是有金句的,只是不及鲁迅先生的金句出名郭沫若的资料。究其原因,就不得不从两人的人品和文品说起。
一郭沫若的资料、90后海归挑衅80后文坛前辈,是炒作还是真性情?在100年前的五四时期,鲁迅和郭沫若正是那个时候走在文坛风口浪尖上的80后和90后。天生自带话题,自带标签,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
鲁迅本是十分珍视年轻作家的。但是郭沫若故意挑起争端郭沫若的资料,化名杜荃发文斥鲁迅为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鲁迅一眼识破,只回骂了一句"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尽管两个人文学主张不同,一个活跃于文学研究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一个活跃于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但是两人有着共同的革命本质和品格,本应是新文化阵营携手共进的双子星。所以郭沫若这一出着实让人看不明白。难怪胡适也对其颇有微词"郭沫若这个人反复善变,我是一向不佩服的。 "从气量和胸怀上,郭沫若已经相差鲁迅一大截。
二、"集古今肉麻之大成",郭沫若的诗歌常人欣赏不来。五四时期文人的白话诗歌尚写的十分蹩脚,胡适的第一本诗集《尝试集》也真的只能算是尝试尝试。然而郭沫若的《女神》横空出世,打破了白话新诗的僵局,其辛辣大胆的用词,火山喷发般的气势,当真属五四新诗的第一人。其人更如其诗一样恣意奔放,相传郭沫若有一次作新诗灵感泉涌,竟然激动得赤足在草地上打滚。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郭沫若《天狗》
诗歌自古曲高和寡,郭沫若的恣意的诗风更是如此。林语堂曾评价郭沫若"集古今肉麻之大成"。其实脱离五四时代的大背景,单单品读其诗词,真的很难理解,更不要说喜欢它并去背诵了。然而小说本来就是从唐传奇、话本等茶楼说书文化演变过来的,所以从"接地气"的这个角度,也注定是鲁迅的金句流传更广。
三、人若活成狗,金句没人瞅。
就史事资料来看,郭沫若是当之无愧的"无耻文人"。一是其见风使舵。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派之间游走。看到国民党比共产党有优势,就立马忘记自己曾经指着名字骂过蒋介石。在文革期间投靠毛主席除四旧的队伍,又在文革结束后庆贺四人帮的瓦解。二是其卖友求荣,过河拆桥。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没有成功,就邀请鲁迅和他一起抨击旧社会。鲁迅同意了,并且主张重新创办"创造周报"。但是后来他却发表了一系列观点来攻击鲁迅。三是其性格好色软弱。感情生活糜烂,喜始乱终弃。这些情场艳史,笔者就不再多赘述了。
如此言行不一的人,他说的"金句",又如何具有说服力呢?然而其人品的缺陷,依然无法掩盖其文学史上的成就与贡献。以下是笔者精心挑选出的金句,供大家品鉴。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读书楹联
"不是骂人丑便可以掩盖得了自己的丑。"
——出自《文章·相见以诚》
"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
——《小草也有春天》
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屈原》
金钱的魔力实在不小。它已经吃遍了全世界的穷人。
——郭沫若《金钱的魔力》
我们人人要存着必胜的决心,然而我们也要不怕屡败的挫折。
——郭沫若《抗战与觉悟》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一往文学作者:沐阳的天堂)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郭沫若作为文人,却对挖帝王陵墓情有独钟,甚至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确实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挖掘多少陵墓。
只不过一直以来,郭沫若对于挖掘帝王陵墓的执着,以及亲手酿成了我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等原因,让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式,觉得郭沫若天天不干正事,就琢磨挖人家祖坟。
而对于郭沫若本人来讲,他的一生也充满着争议,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他的人品,却让后人众说纷纭。
有人评价他是“才子加流氓”,甚至拿他举例子,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其实,郭沫若在古文字以及古文学方面的贡献也非常大,但也正因如此,才使他打起了帝王陵墓的主意。
文人喜欢历史本无可厚非,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可郭沫若并不满足于研究那些史料上的历史,而是喜欢更直观地审视历史,也就是挖墓。
郭沫若最想挖的其实是,秦始皇陵和武则天陵墓,但始终没有获得批准,于是他又把目标瞄准了朱棣的长陵,最初并没有人赞同他这种疯狂的想法。
但他不断地提交报告,论述挖长陵的好处,并且郭沫若从研究历史的角度出发,说挖掘之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细节,也可以让很多稀世珍宝重见天日。
加上当时多人联名要求挖掘长陵,于是,国务院就批准了,郭沫若等人组织联名写的《关于发掘明陵的请示报告》,得到批复后,郭沫若等人立即组织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
相传,郭沫若之所以挖掘长陵,真实的目的是为了那套著名的《永乐大典》,有传言《永乐大典》正本就藏于长陵之中。
但帝王陵墓岂是那么好挖掘的?考古专家们在长陵那挖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位置,“长陵发掘委员会”经过讨论,就决定先找一个小点的皇陵练练手。
于是,大家就把目光转向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当时的理由是,万历当了48年皇帝,陵墓里面可能有很多丰富的历史资料。(话说万历也够倒霉的,当皇帝时间长,还有错了。)
1956年5月,挖掘定陵工作开始,同样也非常不顺利,挖了一年多,才找到地宫的入口,当时的考古人员非常兴奋,觉得自己似乎马上要见证历史了。
可谁成想,灾难也即将开始,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考古人员的经验不足等问题,定陵在被挖开后,大量空气进入,破坏了里面的环境。
导致大量珍贵字画、丝织品,瞬间被氧化破坏,就这样,那些写满了历史的文物,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这对于定陵的损失是惨重的,无数人为之痛心疾首,可以说是考古史上,最为惨痛的悲剧。而定陵是以考古为目的,主动挖掘的第一个帝王陵墓,出现了这种悲剧,是人们没有想到的。
不过幸运的是,定陵也成为最后一个被主动挖掘的陵墓。定陵文物损坏的消息传开后,各地竟然不引以为戒,反而争相上报打算挖掘本地的帝王陵墓。
周总理关键时刻,一锤定音,通令全国,要求各地禁止挖掘任何帝王陵墓,这也避免了定陵的悲剧,在其他帝王陵墓上演。
对于郭沫若来讲,此时本应痛定思痛,不再打帝王陵墓的主意了,可他却没有消停几年,等待定陵的事情平息后,郭沫若竟然在1965年,又建议挖掘朱棣的长陵。
有了定陵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没有人再给他机会,周总理更是直接回绝了郭沫若的建议,冷冷地说:
“十年之内不准开挖帝王墓,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
文人爱上了“考古”,这种奇葩的喜好,确实让人很难理解,但郭沫若有着他的追求,除了挖长陵是为了那套《永乐大典》正本。
据说,郭沫若挖武则天的乾陵,是为了陵墓里的《兰亭集序》,因为一直有传言,《兰亭集序》真迹在乾陵里面。
而挖秦始皇陵墓的原因就更简单了,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皇帝,千古一帝本身就有着传奇色彩,历代以来,无数人都想去揭开秦始皇的神秘面纱。
其实,不挖掘帝王陵墓是正确的,因为现有的科技水平,会导致大量的文物被破坏掉,所以不如等到有一天科技成熟了,再研究这个问题也不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