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子婴的身份至今没有定论,他究竟是秦始皇帝的什么亲属即使是《史记》也语焉不详甚至前后矛盾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到目前为止有四个不同的观点,每个观点都自有其依据,但也都有各自的短板——甚至这位末代秦王究竟是应该叫“子婴”还是“婴”都有争议。

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秦三世子婴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能接秦始皇和胡亥的班?

个人认为这位令后人唏嘘不已的末代秦王应该是本名为“婴”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真实的身份是秦孝文王曾孙、庄襄王侄孙、始皇帝族子,也就是公子扶苏和秦二世的族兄。

之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位末代秦王是秦始皇帝的孙子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秦二世的侄子。甚至有人认为还秦始皇嫡长孙,也就是公子扶苏之子,依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赵高)立二世兄之子公子婴为秦王。”所谓“兄子”自然就是兄长之子,因为公子扶苏已遇害,二世无后,故如果子婴真是秦始皇嫡长孙的话,那么按照宗法惯例继承帝位也就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这种依据封建制度的推测不适合商鞅之后的秦。秦自惠文王共传历七主,其中有四主非嫡而立(昭、庄、二世、秦王婴或子婴)。也就是说秦宫自商鞅以后便不重视嫡庶之别。何况秦二世几乎杀尽始皇帝子孙,连公主也不放过,真要是公子扶苏有后人,那绝对逃不过秦二世的毒手。

第二种观点认为末代秦王叫做“子婴”,是始皇帝之子、秦二世之兄。这一观点认为《史记●六国年表》的有关章句:“高立二世兄子婴”应该理解为“赵高拥立秦二世的兄长子婴为秦王。”但这个问题也和其他史书记载相矛盾,尤其是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那就根本不可能活到望夷宫之变的时候。前面已经说过秦始皇帝子女33人,在秦二世继位后全部被屠杀,财产也被籍没。所以秦王子婴不可能是秦始皇帝的儿子或孙子。

第三个说法认为末代秦王叫“婴”,但却是秦始皇帝的侄子,长安君成蛟的儿子。这种观点不合理之处在于秦人对失败者从来都是斩草除根,对家属诛连。比如,据《吕氏春秋·开春篇》记载:“叔向之弟羊舌虎善栾盈,栾盈有罪于晋,晋诛羊舌虎,叔向为之奴而朡。”也就是春秋末期晋国公族大夫叔向也因其弟羊舌虎参与栾盈的叛乱,而被罚作奴隶。秦律多因循三晋苛政, 故成蟜败后,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连部下军吏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百姓都被流放。所以,如果成蟜真的有个儿子留在秦国,那也绝对逃不过诛连,就算活下来也是苟延残喘,根本不会有机会给秦二世进谏并在日后成为秦王。

第四种说法是秦始皇的弟弟。根据是《李斯列传》:“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但秦始皇帝有兄弟三人,同父异母弟一人为长安君成蟜;同母异父弟两人,皆为帝太后同长信侯嫪毐所生。兄弟三人都被秦始皇帝所杀,所以这个“始皇弟”也能是从弟。又据《史记·李斯传●集解》引徐广说如下:

“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

那么这句话也就能这样断句“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这样就和《六国年表》中“立二世兄子婴”对上,也就是“赵高立秦王兄长的儿子“婴”为秦王。

所以末代秦王婴很可能是出自秦孝文王诸多庶子之一的孙儿,在秦国公族中享有很高声望的一员。

新丰有子婴墓,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现存遗址。

附:《史记》上记载秦王婴曾经和两个儿子商量如何除掉赵高;汉高祖甚至打算以他为丞相,可知其年纪应该已经不小。应该与汉高祖相仿佛。

秦二世胡亥是个残暴的昏君,这是历史定论,也有史实依据。沙丘之谋,年仅二十岁的胡亥伪造秦始皇遗诏,篡夺帝位,逼杀兄长扶苏;即位之后,他残忍诛杀了几十个兄弟姐妹,毫无亲情人性可言······因为这些,加之秦始皇属于暴死,连从容安排后事的时间也没有,再联系后世许多死于非命的帝王,许多人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秦始皇是不是被胡亥毒死的?

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秦三世子婴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能接秦始皇和胡亥的班?

虽说秦始皇留下了太多的历史谜团,但祖龙之死没有人动手脚,这却是毫无争议的,说胡亥是弑君杀父的嫌疑人,那是因为对胡亥这个人不够了解,又或者说,赵高将胡亥害惨了,他的真实样子远没有那么可恶狰狞,是赵高一笔一划将他搞成了那个样子。

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秦三世子婴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能接秦始皇和胡亥的班?

胡亥是秦始皇三十一岁时生下的最小儿子,此后秦始皇再没有生过儿子。在秦始皇的二十几个儿子中,胡亥是本性最天真、最直率,最莽撞的一个。从史书上留存下来的仅有的一些记载看,秦始皇的其他儿子都是比较规矩,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样子,这大概跟秦始皇对子女的严厉有关。唯独这个胡亥,即便在秦始皇面前,也总是天真无邪,无拘无束的。正是因为这种真实,加之又是幼子,秦始皇对胡亥一直偏爱有加。

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秦三世子婴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能接秦始皇和胡亥的班?

西汉末年的学者刘向,编写整理过一本极其珍贵的古代故事集《新序》,此书也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史料之一。《新序》记载有少年胡亥的一则故事,这是所有古籍中有关胡亥少年时代的唯一记载。

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秦三世子婴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能接秦始皇和胡亥的班?

这则故事讲,胡亥还在做王子的时候,秦始皇宴请群臣,胡亥和诸位兄长一同得到酒食的赏赐。临席完毕,诸位公子纷纷退席。胡亥最后一个出来,出来后他趁着酒兴做了一件事,看见大殿外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鞋子,他一半好奇,一半恶作剧地过去,将看得起的鞋子,都一一踩上了一脚。诸位兄长见他这个样子,无不叹息云云。

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秦三世子婴到底何许人也?为何能接秦始皇和胡亥的班?

从这一则小故事,可以看出,胡亥毫无城府,简单鲁莽的就像一个孩子。事实上也是,胡亥实际上对政治根本没有兴趣,也没有政治野心。除此之外,他与秦始皇的父子感情非常的好,他极度崇拜自己的父亲,极度拥戴、信赖自己的父亲,父亲对他而言,就是一座不可逾越、不可或缺的高山,一旦这座高山消亡了,他甚至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秦始皇驾崩后,有两件事可以鲜明地印证这一点。

秦始皇突然死于巡游途中,赵高策划沙丘之谋,劝诱胡亥销毁始皇帝遗诏,取代扶苏,胡亥是什么反应呢?他直接说了一句话:“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

这话的意思是说,父皇的安排是当然的事情。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儿子。如今父皇去世,不言封赏诸子,我作为儿子没有多话的余地。

除开父皇,老师赵高是胡亥最信赖的人,他不可能对赵高说场面上的套话。能自然而然地说出这样的话,可见胡亥根本没有贪恋权力的政治野心,还有就是对父皇的忠诚,在他那里一直是毋容置疑、天经地义的事。

这样的一个儿子,这样的一种心态,在秦始皇病重期间,即便有机会去做手脚,这样的机会也根本不可能存在于胡亥的心中。

被赵高使用各种说法诱逼,终于伪造遗诏,篡夺帝位后,只二十出头的胡亥感到的不是兴奋,不是得意忘形,而是感到生命无意义。

他曾经感叹说:“人生在世,宛若乘坐六马快车驰过缺隙,转瞬即逝。”

心理如此之灰暗,如此之消极,可见秦始皇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他的父皇是多么的伟大,可当天下伟业大成时,却面临病痛的折磨,虽然到处寻药求仙,可到头来还是突然撒手人寰,死在了颠沛的长途之中。

另外,罪恶感也加剧了胡亥内心的消极情绪,虽然登上了帝位,但他却从至高无上的权力中找不到精神慰藉,一切只是加速了他的沉沦。

到后来,胡亥就像一个严重自闭的病人,不愿见人,不愿理政,用荒淫来麻痹自己,内心的苦恼只愿意对赵高讲,一切权力也全都交给了赵高打理。

野心勃勃的奸臣赵高之所以能步步得逞,干下那篡权亡秦之事,正是因为他紧紧抓住了胡亥本真的天性以及人性都有的弱点。

胡亥始终是一个孩子,他的内心始终需要一座精神大山,一种依靠。父皇驾崩之后,他几乎把全部的爱戴与信赖都移情到了跟他朝夕相伴的老师赵高身上。

胡亥本质上不是坏人,他从未将赵高看成坏人,即便李斯等人站出来揭赵高的画皮,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信赖、维护赵高。

历史呈现出来的温度,有时候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赵高干政日甚之时,李斯等老臣曾上书请求罢免赵高,胡亥竟用近乎哀求的语调为赵高开脱,说了这样一段话:“朕年少时痛失先人,人事上识知甚少,行事上不习治理,丞相年老,来日不多,不知何日撒手人世,朕不属依赵君,还有谁人可以托靠?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世事人情,上能尊君适朕,丞相不要多疑。”

因为对赵高无限地依赖,所以赵高对他讲什么,他都是听的,都是信的。

奸臣赵高为了让胡亥按自己的意思来,秦始皇驾崩后,他一连向胡亥灌了几道毒鸡汤。

赵高先向胡亥说,你大哥要当皇帝了,你却没有一点封赏,将来你可怎么办呀?

接着又向胡亥说,当今天下之权,存亡在于你和我还有丞相。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而道哉!

最后干脆给胡亥讲起了以臣弑君不为不忠,以子弑父不为不孝的历史故事,一是商汤杀夏桀、周武王杀商纣王;一是卫君弑其父。

正是在这样轮番恐吓、忽悠下,胡亥的本真最终变成了可怕的罪恶,随后他不仅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间接杀死了自己、灭亡了大秦。

可悲的是,即便赵高最后派自己的女婿咸阳令阎乐攻入望夷宫,逼迫胡亥自杀的时候,胡亥对赵高依旧没有怨恨,只求最后能见上赵高一面。

讲到这里,再来问秦始皇是不是胡亥毒死的?

这实在是一个叫胡亥无法承受的历史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