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明朝都不是一个有气节的朝代山东万正。

明末, 李自成进京,“所过七十余州县,无不开门迎降”,一路势如破竹山东万正。事实上,李只遇到一次像样的抵抗。就这么一次像样的抵抗,也差点让李自成打消进京念头。也就是说,再来一次这样的抵抗,李自成很可能踏入不了京城城门。可惜却没有。

清军也多次进入京畿,在河北、山东等地徘徊六个多月,甚至屯兵于皇陵所在的万寿山山东万正。皇太极五次绕道入关,攻破12城,56战全胜。曾经劫掠财物人员绵延数十里,故意慢吞吞地离开,明朝的兵部尚书亲自领军也不敢抵抗,甚至不敢尾随清军,而这时的崇祯坐在北京城里没有任何动作。

清军初南下,除了少数关隘,基本上是传檄而定。(补充一下,后来明降臣提出“剃发易服”后,是由于和中华传统汉文化相悖,这才引起激烈抵抗,和明廷没关。)加上李自成的情况,可以说,明朝是被自己投降的明“伪军”灭掉的。这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朝代里绝无仅有。

这样一个朝代,怎么能佩称有骨气? 然后,很多粉会说,无论如何,明朝皇帝是有气节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然而,情况是这样吗?几个被“异族”所俘的明朝皇帝,英宗、弘光、永历都没有“死社稷”,就是被俘。唯一值得称道就只有隆武。英宗更出格,不但没有“死社稷”,反而“天子叫国门”,为“蛮夷”叫关。这种窝囊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崇祯是自杀的,这难道就能体现气节?崇祯城破前并非不想出逃,只不过被自己臣子拦住了。而且崇祯出逃前杀光了自家的女眷。如果是在尝试出逃无果后进行的杀害,可能还会让我高看他一点。可是,他是先杀后逃,完全是出于自己私心考虑。

中国历史上国破而自杀的君王不止崇祯一个,譬如纣王,但几乎人没有把纣王和气节扯上关系,更谈不上把气节和商朝扯上关系。

事实上,在《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本书广为流传前,也几乎没人把崇祯和气节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开,世界历史上因为亡国或失去执政的,又自杀了的这部分人,归为气节。那么仔细一算,希特勒、东条英机都可以归为有气节一类。

如果你认为我是胡说,那就对了。崇祯的自缢同样和气节没关系。以上四人(商纣、希特勒、东条英机、崇祯)都是穷途末路,无处可逃。 怎样才算气节?

明明可以苟活,而义无反顾地赴死,那是有气节。有坚持正义,有所不为的操守,那是气节。比如,汉之苏武,唐之张巡,宋之文天祥等等。

为什么明朝能守气节之人如此之少?只能从明时对读书人,对治下百姓的统治政策制度说起。

有明一代,皇帝多“任喜怒而生杀” 。皇权发展到明代,其专制化的程度被大大加强了。最高统治者在制度建设上启用了一系列中国政治史上空前的措施,以便全力加强君权从上到下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超强控制。

明代廷杖台谏官,当廷杖死者甚多。进谏者生命没有保障,进谏自然越来越少。统治者极力宣传和提倡人们做忠臣。明代虽明令“死谏得赠官”,但台谏官能做到这样的极少。

朱元璋制定的《大诰》将更加强烈的统治威慑灌输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威慑竟然包括责罚、杖打和杀戮谏官。

对许多罪行,《大明律》已有量刑标准。但《大诰》中许多重判的案例以《大明律》来衡量,绝大部分都是属于轻一些的责罚。在朱元璋统治期间,“无几时无变之法”,“或朝赏而暮戮,或忽罪而忽赦”,完全以个人的好恶行事,使人无所适从。

《大明律》于洪武六年基本修成,却多年不开印,后虽印发,在各地衙门也多半是被束之高阁。《明史 刑法志》记:然法在有司,民不周知。即是实情。

《大明律》本是朱亲裁而定,他都觉得不如自己随时说了算来得方便。衙官只需凭皇帝层出不穷、接连不断颁下的《大诰》来判案量刑。《大诰》是以判刑形式出现的,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是律外之法。其中满是皇帝的话,里面法外用刑更是司空见惯,就记有如枭首、夷族、割鼻、剁指、断手等法外刑。

朱棣屠戮建文帝旧臣,其酷刑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先去齿,去手,再断颈;或用油煎;或先割耳鼻再凌迟;或用铁扫帚扫尽肤肉再致人死。而朱皇帝竟自称这些是轻刑之举。

所以明代人自己都认为本朝政治统治之严密到了骇人程度,以致任何力量都不足丝毫动摇君权的威势。 因此,成化二十一年,宪宗装模作样地“自行修省”而下诏求言。大臣因求而上书言事,但多回避问题,敷衍一番,少有直言的。宪宗恨得磨牙,把六十多位大臣认作是忤旨,“书六十人姓名于屏”,只不过是自己下诏求言,不宜加罪杀了他们,只好时刻准备“俟奏仟则贬远地”。

当然,在当代某粉眼里,这些杀戮都不足为道。在网上关于方孝孺被杀的帖子的评论里,很多都是斥责方孝孺愚忠、迂腐的。

这些指责之人却从不想想,执行这么残酷刑罚的是朱棣,对于朱棣(在诛十族这件事上)却少有谴责。人并非生来就不怕死,杀的多了,自然就畏缩了。

就像崇祯执政后期问政时,大臣们基本上就只磕头,不言语了。气节终于消磨殆尽,奴性的精神已经养成。

世人常以“水太冷”来讽刺明时的文人,但武将的表现也不令人满意。

康熙时征讨吴三桂期间,清政府启用了大量汉将。如著名的“河西三将”张勇、王进宝、赵良栋 ,还有“蔡毓荣、 、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斗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为清政府发挥巨大作用。

而康熙启用这些汉将的直接原因让人讶异:老一批的满族将领或老或亡之后,康熙手中无可造之才满族将领能用。

如果这些汉将对故国有一丝留恋,有更多一些的气节,历史也许会大不一样。这一切都源自明朝时期气节的缺失。

其实在明未亡之前,已经有很多“妖孽”显现了。网上常把魏忠贤当明朝救星。而魏忠贤最后胡闹到全国为其立“生祠”。“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开封之建祠,毁民舍二千余间”。祠盖好后,举行落成典礼,有的要“迎忠贤像,五拜三叩首”,要“文武将吏,列班阶下”。

这种性全国大拍马,实在太不成体统,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闹剧,已经反应出整个朝廷气节的缺失了。

说了太多,就此收尾吧。综上所述,明朝绝对不是一个有气节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