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被杀有咎由自取的意思,究其实是没有人缘,他行事雷厉风行,有高调嚣张、曲高和寡之嫌,失去了群众基础,阳春白雪自然长久不了主父偃!
主父偃出生在山东主父偃,是孔子的老乡,早年游于齐、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都有不受待见,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几经奔波又来到长安,受到了卫青赏识。
出身寒微的卫青屡次向武帝推荐主父偃,武帝也不感冒,山穷水尽之际 主父偃孤注一掷,向皇帝提出了“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的谏书,没想到冲动下的举动受皇帝亲睐,被拜了郎中,很快又当上了中大夫主父偃。
此期间,他审时度势,谏言武帝实施了“推恩令”;即让诸封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孙,建立较小的侯国,形成国中国,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被削弱,有利于朝庭统治;主父偃还向武帝提议打击豪强,巩固边防以抵御匈奴,都被汉武帝采纳,自此,他成为汉武帝眼前的红人,“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作为政治人物这样非常危险!
武帝母亲王太后派徐甲出使齐国做媒,她想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齐历王,主父偃听说后,便让俆甲把他的女儿也送入齐国的后宫,可没想到去了齐国后,被一口回绝,并说主父偃女儿配不上齐历王。太监不敢如实回复,便编了个理由说齐厉王和燕王一样,有乱伦之嫌,王太后不再提这件事了,而主父偃怀恨在心,决定报复齐历王。
他逮住机会向武帝进言说,齐国是辽阔富有,要派不是皇兄去当诸候王,齐国名声不佳,早在在吕太后的时期有发生过叛乱;七国之乱的时候也蠢蠢欲动,现在又有乱伦之事;于是汉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齐国的国相。
主父偃走马上任,把以前的朋友招集过来,把五百金切在地上说:“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这不可一世的态度无异自寻死路!
他又派人去调查齐历王乱伦一事,弄得齐历王差点自杀了,恰逢此时,主父偃受贿被人告发,而且谋害齐王也被揭露,汉武帝把主父偃抓了起来,主父偃避重就轻,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在公孙弘的建议下,武帝只好族诛了主父偃。
一、游历求职
主父偃齐地临淄人,出身寒门,学过一段时间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兼百家之言。
主父偃年轻的时候,受到齐地儒生排挤,不得不效仿春秋战国时的一些名人,到异地求职。先后游历燕、赵、中山等地,碾转数千里,有时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求职的过程中主父偃遭受了很多的白眼、冷嘲热讽甚至质疑。求职的艰辛不但没有让主父偃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出人头地的决心。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眼看胡子年纪一大把,主父偃始终怀才不遇。一个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整天夸夸其谈,主父偃逐渐遭受到父母兄弟和族人的嫌弃。主父偃到处不受待见,他的人生倍受打击,这对他日后的孤独的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求职屡遭失败,主父偃一直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喃喃:我的路在何方?在何方?
二、武帝重用
四十出头的主父偃没有坐以待毙,他做了一个连自己也吃惊的大胆的决定,向长安进发。
他先找到素不相识的大将军霍去病(一说卫青),不厌其烦向他推销自已,希望霍去病向汉武帝引荐他。不知霍去病没有上心还是汉武帝不卖帐,事情就搁下了。
眼见最后的希望成为泡影,主父偃就亲自上书汉武帝,希望引起最高层的注意。没想到早上送出去的奏简,主父偃正在忐忑等待中,傍晚就收到汉武帝接见,这效率在历史上也太罕见了。除了主父偃,汉武帝一同接见了徐乐、严安两位。武帝和三人进行了交谈,对主父偃的八条陈词交流了看法。据说主父偃的八大主张前七条有关法律受到武帝青睐,最后关于主张不针对匈奴用兵一条武帝持不同看法。
会见结束,武帝刘彻很是高兴地说:你们怎么现在才出现,早都干什么去了。于是三个人都被封为郎中一职。
主父偃好不容易谋到一个职位,受到赏识,很是勤勉,三番五次上书武帝慷慨陈词,武帝认为他的主张针对时弊,能够切中要害,一年之中破格提拨主父偃四次。
三、建议削蕃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外廷有丞相负责,他又设置了内廷,主父偃为内廷核心顾问组成员之一。
主父偃经常对武帝说,以前的诸候蕃王势小力单,如今他们的城池一座连着一座,有的诸候大国的国王出门比天子还要气派,收藏的宝贝古玩比皇宫还要多,这样下去可不是好兆头呀!
汉武帝很认同主父偃的说法,就问他有什么好的法子。主父偃答道:造成如今的局面是因为皇恩浩荡落在了世袭长子身上,而别的同宗兄弟不能享受这种礼遇。所以应该打破常规,各诸候的土地以天子的恩惠赏赐给所有的诸候子弟,这样不但显得公平,而可以去掉诸候坐大的局面。
其实从历代来看,诸候的问题一直让当政者头痛。武帝之前的景帝时期就因为削蕃引发七国之乱。战乱平复了,诸候的隐患一直没有解决彻底。所以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策略,实行了历史有名的“推恩令”。推恩令一出,汉室江山的诸候问题基本消灭了。
汉武帝一边实行“推恩令”,一边任用主父偃监视各诸候国和朝中大臣的动态。不久,主父偃向武帝报告了燕王的一些丑闻秘事。武帝大怒,燕王自杀。自此,主父偃走向了一个反面角色,只要谁有负面消息,他就上报,俨然一个酷吏。一时间人人自危,谁也不敢小瞧主父偃。
四、散金绝交
齐地是武帝时最大诸候封地,齐王刘次昌是刘邦儿子刘肥的世孙,武帝的堂侄。这个家伙沉溺酒色,干了有违道德的乱伦之事。小道消息传至武帝耳朵,武帝刘彻派主父偃去齐国任相,以查明真相。
主父偃到了齐国,第一件事召集了父母、兄弟、族人、朋友以及同窗。说:当年你们嫌弃我,厌恶我,现在又不远千里来找我。我孤独了这么多年,也不在乎再孤独下去。说完他拿了五百多两金子掷在地上,以示断绝和大家的关系。
很多的人知道主父偃是武帝的红人,喜欢打报告,他们不敢接近主父偃,却给他贿赂了大量财宝。有人提醒他让他收敛一些,主父偃说:我结发游历四十几载,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兄弟不收留我,朋友离弃我,我穷困潦倒的日子太久了。再说大丈夫在世,“生当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算了!我日暮途穷,所以倒行逆施,怎么样行事都行。
“生当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一生要吃满桌的全席,一生要轰轰烈烈的,那怕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代价。此话后来成为激励人的名句。
至于说自己日暮途穷,主父偃应该是他清醒认识到自已的下场,所以自暴自弃。有人批评他散金绝交是度量小不能容人缺点。可是从史书记载的这段话来看,也许我们误会他了,也许他故意孤立自己,想来保护他的亲人朋友。
五、身败被杀
主父偃被空降到齐国为相,齐王刘次昌非常恐惧,也非常无助,更是非常绝望。
主父偃那可是武帝的人,没事也巴不得整点事,何况他齐王劣迹斑斑。丫的,打一架吧,那刘彻可不好惹。高祖牛逼吧,也得和匈双和亲讲合,刘彻打得匈奴满地找牙呀。
齐王刘次昌自杀了,走了燕王的老路。不过临死之前他给赵王写了一封书信,称自己被主父偃逼死了。
齐王没有后代,他死后封地被朝廷收回,为了一视同仁,燕王土地也被收回。
赵王听说燕王齐王死了,他怕呀。赵王赶忙回京去武帝面前告状,说主父偃受收贿赂,栽赃亲王逼死齐王,这家伙想让你武帝众叛亲离呀。
主父偃还没回来,就被押解进京。廷审的时候,主父偃不承认逼迫齐王。诸候王国和朝廷很多人都恨主父偃,与其说恨不如说怕。很多人都在武帝跟前讲他坏话,落井下石。武帝决定不下来,去问公孙弘(后来的丞相)怎么处置主父偃好。公孙弘对武帝说:陛下不杀主父偃怎么平息其它诸候的怒火,怎么向天下交待呢。
主父偃被杀,诛三族。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