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民力农民起义, 在国内大兴土木,营建东都,修大运河等劳民伤财的大工程,造成民怨沸腾首先滥用民力,数十年间征役上千万人,给百姓造成负担。
从公元605年起,隋炀帝就倾尽国力开始大兴土木农民起义。为了迁都,他曾经历经十个月,每个月征两百万人营建东都,虽然杨同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如此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如此征夫,必然造成民众的厌恶情绪。
营建东都就算了,他在此期间,他还开凿大京杭大运河,全长2000余公里,此煌煌大工程,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全靠人力开凿下,只用了短短六年时间,可以想象当时的民夫有多么辛苦,简直是夜以继日的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农民起义。不管杨广同学有多远大的理想,人民生存才是极其重要的事情。据说杨广为了开凿京杭大运河,动用了360万民夫,当时服徭役的年龄在十六岁到四十五岁之间,而隋炀帝则把服徭役的年龄改成十五岁到五十岁,不但把年龄提前一年,甚至把快垂垂老矣的人也征来修大运河。
修也不打紧,修建的过程中,鞭打,惩罚手段也极其残酷,主管这个工程的酷吏麻叔谋,更是以狠辣无情著称。三百六十万民夫死了二百多万,人口流失特别严重,不管大运河为后世做了多少贡献,在当时确实给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据记载,从大业年间炀帝即位的4610万人口,一直到唐高祖年间经过十几年休养生息,人口依旧仅有1500万,将近损失了三分之二人口。
修建运河,需要造数万艘大型船舶,这不仅仅是耗费人力的事,还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这些钱显然仅仅靠国库是不行的,那就加大赋税征收,这就给人民造成了过大的负担。不仅如此,为了年年出巡,他还修驰道、盖奢侈华丽的行宫。
对内隋炀帝不顾国内实际情况,大兴土木,造成民怨沸腾,唐太宗李世民曾有一句话警醒大臣:“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显然杨广同学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徭役繁重,加上各地灾荒四起,饿殍满地,人民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实在没有活路,遂纷纷揭竿而起徭役无期,民夫死亡众多,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可以说是一场没有战役的人员流失。加上灾年饥馑,谷价猛增,百姓困苦,冻饿交加之时,不起义也只有等着困苦而死了,就连瓦岗寨起义的口号都和吃有关:扶着爷,搀着娘,携着儿女去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
黄河之北,千里无人烟,河南等地黄河泛滥,更无粮食收成。江淮之间,野草遍地。由于征民夫过勤,导致农时耽误,田地荒芜,可以说是人民基本没有了活路,所以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
据说这是隋炀帝东巡之景,不仅仅是民夫拉纤了,换成了纤纤弱女子
人民实在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大大小小的起义也有百余支,可以说起义都是时尚活,造反也传染,参加起义的人数达百万之众。三支主力反隋队伍分别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窦建德军,江淮杜伏威。可以说农民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
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造成人民负担,不仅仅是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内部矛盾也日渐加深,杨玄感的起义,无形中削弱了隋朝的军事力量对外他三征高句丽,隋炀帝根本没有把这大大小小的起义放在心上,他认为这都是无伤国本的事,在大业八年对高句丽悍然出兵,此穷兵黩武的政策,更加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这一年,见诸史籍记载的新的起义军有二十一支,山东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关中和河西各一支。起义队伍不但扩大,群众基础也渐渐打下,平民子弟,下层僧侣,确实活不下去的人们,不反都不行了。
隋末起义大军分布图
平民反反就算了,连隋朝内部集团也发生了极大的不满,大业九年,当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第二次征战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对着天,对着地,对着彩虹起誓了,老子不干了,遂揭竿起义,造了反。他趁隋炀帝不在京都之时,和一批贵族子弟在黎阳起兵,剑指东都。
隋炀帝立刻回来平息杨玄感叛乱,此次虽然杨玄感以失败告终,却极大的消耗了隋朝内部的军事实力,此时杨广同学仍然野心勃勃,没有想到这样年年征战的弊端,他继续远征高句丽,在他远征的过程中义军发展壮大,已经不是他可以收拾的局面了。
隋炀帝在位期间对内大兴土木,虽然京杭大运河为后世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当时,却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对外他三征高句丽,就算有再大的野心,也伤害了人民的利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人民利益受到威胁时,必然会遭到极大程度的反抗,所以隋末起义频繁,是有很深的社会矛盾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