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其实在周代以后并没有普遍的实行,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雍正皇帝简介。只是因为这个名词的影响传播范围比较广,才造成了大家印象当中的误会。西汉时期十位皇帝接班人里只有汉惠帝,汉景帝,汉元帝,汉成帝等四人是嫡长子出身。东汉时期没有一位正式的嫡长子继位(严格说只有被董卓废黜的少帝是嫡长子)。唐代二十一个皇帝只有唐顺宗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在两宋十八位皇帝只有北宋的钦宗和南宋的光宗是嫡长子继位。明代十六位皇帝中只有仁宗、宣宗、武宗是嫡长子继位。由此可知,其实在皇帝的眼中嫡长子继承制尚且如此不重要,那么是不是嫡子就更不重要了。所以,清朝也延续了下来,继位的皇帝大多都是庶子。
而且雍正皇帝简介,嫡庶之分在清代皇家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庶子皇帝继位后一般情况下都会追尊自己过时的母亲为皇后,这样在礼法上,自己也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嫡出皇子。也是因为这种情况,清代的皇帝的皇后往往都非常多,康熙皇帝甚至有四位皇后,也为后世所称奇。
再加上清代是游牧民族雍正皇帝简介,在少数民族的婚姻观念来,往往更喜欢幼子,最厌恶的往往是自己的嫡长子。因为少数民族的婚俗是妻后母报寡嫂,甚至还有抢亲的风俗遗存,这就导致妻子的第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从辽金开始,少数民族就非常喜欢以幼子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以保障家族血脉的延续性。
此外,清代各位皇帝的嫡长子往往都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不适合当皇帝。再有就是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乾隆皇帝的岁数太大,以至于很多儿子都早他而去。而清代的庶子往往非常发愤图强,才能出众,所以也得到了皇帝的喜爱。自从雍正皇帝实行“密诏立储制度”之后,皇室内部的嫡庶之分就已经完全被打碎了,皇子们各凭本事竞争大位,也彰显出了公平,这也是清代皇帝大多都是励精图治之辈的原因。
雍正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受到了褒贬不一评价的,有所作为的清朝皇帝。我们可以分为三点,简略的分析一下(野史传闻上对雍正的贬低、添油加醋的事太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一、雍正帝部份扭转了自康熙晚年以来,充斥于朝廷的颓废之风。
①自康熙晚年以来,由于皇帝懒政。导致朝臣之内、皇子之间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严重干扰了朝廷的正常运作。官员之间有贪污腐化、竟比奢华的趋势。长此以往清朝必将从“根”上烂掉!
②雍正执政后,处理朝政雷雳风行。对待贪污腐化的官员严加惩处!对于干扰其推行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火耗归公”等项新政的官僚,坚决予以罢免!使得朝廷内部己经有所弥漫的颓废之风,有所好转——而对于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来说:"颓废之风",是导致一切弊政的总根源。
二、雍正帝继续平定西北地区的叛乱,维持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①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等部族武装,在域外势力的支持下,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而屡兴叛乱!虽然在康熙时期便己经进行过平叛,但却只是暂时性的部份抑制住了乱源,远未达到削除“乱根”的目的。
②雍正继位后,深知西北地区的情况复杂,对整个大清王朝的稳定至关重要。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便又以大将年羹尧为帅,对叛军主力实行了毁灭性打击!使得叛乱势力长期未能恢复力量,而这为以后乾隆皇帝彻底扫平叛乱分裂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雍正帝勤于国政,在改革弊政上,敢啃硬骨头、敢攻坚。
①雍正帝接手的“康熙盛世”,己经在康熙皇帝晚年变成徒有其表的“盛世”了——官员贪婪、腐化、享受。而多数百姓的生活则仍旧处于艰难困苦之中!雍正帝当然会深知:这样的社会状况,将会潜藏着多么严重的危机!因此只有赶紧着手,革除弊政、刷清吏治、整肃朝纲、实行新的政策,才会扭转不利局面,以保持清朝统治的稳定!
②革弊布新,当然会面临着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因为雍正帝己经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也因此才会在雍正一朝产生了那样严重的:君臣对立。而这在康熙皇帝时期是不曾有过的——尽管如此,雍正帝仍然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意志,敢于攻艰,而将“新政”坚定的推行下去,并且也卓见成效!
综上:因为雍正帝一心为了清王朝的整体利益,而革弊端、推新政。导致了部份官僚、地主等阶层的利益受到了伤害,引发了他们的不满、反抗,乃至于“口诛笔伐”!也正是因此才会有那样多的野史传闻,将雍正帝描绘成了一位“害官扰民”而又残暴无道的昏君、暴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