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喀左:辽宁喀左的紫砂在国内是什么地位?

(图据网络中国喀左,版权归原作者)

对紫砂没有深厚的研究,国内排行自然也不甚了解,生活在辽宁,很多人并不了解喀左紫砂,但提宜兴紫砂很多人还是会有耳闻的中国喀左。所有,整体知名度来讲,喀左紫砂应该是不及宜兴的。

但辽宁喀左紫砂同样历史久远中国喀左,这里的紫砂制陶业有6000多年的历史,现代喀左紫砂则有约百年历史,被称为“北方紫砂之都”。

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检测,喀左县的紫砂(紫色砂质页岩)系产于二叠纪细砾岩之间,为紫色或绛紫色粉砂质页岩及其风化物,平均含铁10%左右,是高档陶制品原料。

喀左县紫陶土资源极为丰富,矿物质含量符合紫砂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要求,品质优良,为喀左县紫砂文化产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最近几年,政府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和产业、产品推广。

目前,喀左紫砂的弱点可能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过短,没形成整体完善的产业链条,所以还不算是一个成熟的产业。

宜兴紫砂一方面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已经获得了国际地理标识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是一项文化国粹。

喀左紫砂是近年来发现的近似于宜兴紫砂的原材料,但在文化底蕴上还要加大挖掘,当一种文化被接受了,产品也更容易被接受了。

其实辽宁的好东西很多,有些产品甚至是独特的,阜新玛瑙、抚顺琥珀、鞍山岫玉,但在营销上缺少些功力,导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经过大家的努力,相信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辽宁的 这些特产。

宜兴紫砂诞生于北宋,兴盛与明清,繁荣于当代,自从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废除龙团凤饼茶改用散茶冲泡茶叶,紫砂壶就真正兴盛起来,直到正德年间紫砂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有名有姓的作者者供春就非常出名了,明代后期,士大夫进一步流行收藏紫砂壶,董其昌,陈继儒,沈周,唐寅,李渔,徐渭,陈道复等都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清代中期,民间流传着:宫中艳藏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的美誉。近三十年来,宜兴紫砂又以惊人的速度高速发展,出现了以顾景舟为代表的宜兴紫砂艺术空前繁荣的景象,所以说,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前两年已经获得了国际地理标识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是一项文化国粹。

喀左紫砂是近年来发现的近似于宜兴紫砂的原材料,所做出来的壶没有文化根基,没有传统工艺,没有传统审美,基本是在学习宜兴紫砂的发展经验,在造型设计上也没有宜兴大胆创新的精神,总而言之喀左紫砂还是一个当地的新兴产业,从时间上落后于宜兴1000年,本人以为不在同一个平台上,无法相比。世界上陶瓷原料相近的很多,仅仅只是一个喀左紫砂的名字,喀左紫砂壶一个陶瓷器皿而已,用于泡茶的功能是一样的,要说到文化,喀左紫砂就没有地位了,就像景德镇陶瓷与潮州陶瓷去比一样,景德镇由于历史上有官窑,其陶瓷文化历史要比潮州发达的多,虽然潮州的陶瓷总产值要比景德镇多的多,但是,潮州要想从景德镇抢夺“瓷都”的名字,就非常难,其实,“瓷都”是一种文化的概念。

根据喀左的宣传来说的话,喀左与宜兴的紫砂泥料是一样的,但是在茶壶工艺上却差的比较远,据说是宜兴做壶的去了喀左发展,带走了宜兴的茶壶工艺,现在喀左发展的也比较快,其实主要的还是宜兴紫砂料稀缺,宜兴现在已经形成紫砂艺术文化和产业链。这是说的紫砂壶。中国有紫砂的地方也不少,但是出名的只有宜兴。

中国喀左:辽宁喀左的紫砂在国内是什么地位?

要是按陶文化来说的话,喀左比宜兴要早几千年的,喀左赤峰那一边属于红山文化,发现陶塑等制品,但是因为紫砂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有许多的宜兴人都去了喀左发展。

要是说喀左和宜兴的有什么区别,看起来真没什么区别,只是对于紫砂这一方面来说的话,出名的紫砂只有宜兴。

有,喀左好玩的地方有乌兰山、毗卢寺、天成观。

中国喀左:辽宁喀左的紫砂在国内是什么地位?

以下是这这景点的详细介绍。

中国喀左:辽宁喀左的紫砂在国内是什么地位?

1、乌兰山

中国喀左:辽宁喀左的紫砂在国内是什么地位?

乌兰山,原名北山,位于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青年大街北端,是一座和县城融为一体的孤山。2002年县政府决定倾力鼎建北山公园时,征集山名后改为乌兰山。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山中有园,园中有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成为人们休闲、健身、游览之佳境。

2、毗卢寺

喀左毗卢寺,又称护国毗卢禅院,位于喀左县城西南8里处的长寿山景区,因金元时期一代明道康泰真人曾在此修炼、且圆寂于此而闻名遐迩。

毗卢寺背靠苍山,面临榆水,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禅宗寺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长寿山毗卢禅院虽几经兴衰,仍然香火旺盛。

3、天成观

天成观位于喀左县城内,相传明末李自成起义后,崇祯皇帝密诏皇族子弟隐姓埋名遁匿各地。崇祯的三叔改名夏一振,先出家避难于北京白云观,后又携子夏阳春辗转云游至今喀左大城子。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夏一振变卖所带金银财宝,修建一座道观,取“妙于天成”之意,遂名“天成观”。 天成观原占地万余平方米,房屋三百多间,现占地2600平方米,主体建筑1700平方米,形成三个相对完整的四合院,总体建筑布局呈八卦形,结构严谨,轴线分明,楼阁相接,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