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皮影文字之资料、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
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皮影文字之资料、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皮影文字之资料。
扩展资料
皮影戏的流派与唱腔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东北、山东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虽同源于冀东滦州的乐亭影调,但各自的唱腔分别在京剧、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滋润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畅的平调、华丽的花调、凄哀的悲调不一而足。而其中唐滦地区的掐嗓唱法十分独特。
其他如湖南、湖北、江浙、福建各地,皮影戏音乐及唱腔也都带有本地地方特色。
民间皮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大江南北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又称影子戏。它是以皮革等镌刻形象,借灯光投影于素幕,演员手持签子操纵人物及道具,并结合演员的唱腔和伴奏共同演出的戏曲形式。作为影子戏道具的影戏人——皮影,首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角色,戏曲传播的重要形式和民间文化传播的载体,同时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造型艺术特征。
中国民间皮影历史悠久,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很高荣誉,被称为“电影的先驱”“卡通艺术的鼻祖”。皮影艺术其本体产生的艺术魅力以及创造他们的民间艺术家们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都使无数艺术家为之叹服。
皮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其产生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一样,为满足精神寄托以虔诚的超自然神袛为目的的艺术。
皮影戏最早起源时间地点有争论,一般说法是起源于汉朝,《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今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今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汉武帝刘彻,公元前l40年至公元前86年)即设帐幕,夜张灯烛,让汉武帝另坐他幕观看影子,已构成影戏雏形。
皮影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宋代耐德翁《都城纪胜》“瓦舍从伎”条日:“凡影戏……初以素纸调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金、元、明朝以降,河南的宗教影戏流传至北京、冀东和东北地区。
明代,海上交通发达,中国的皮影戏开始流传于缅甸、日本、马来等地。至18世纪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介绍到了法国。
清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各地的城市、镇都有专业或业余皮影戏班子,最多的地方一个县就有40多个皮影戏班。
皮影戏从元明开始以地方分为不同流派如山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东北皮影,广东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仅以北京为例,皮影就分东、西两派。
山西皮影戏历史悠久,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山西的皮影艺术历经金、元、明、清长达八百七十余年,山西皮影主要分布于晋中地区和晋南地区,而以晋南地区最为普及。
晋中地区的影人用厚纸雕簇,演出时用纸窗,伴奏乐器以唢呐为主,因而称为“吹腔纸窗影”。
明末清初,处于黄河两岸的陕西关中地区和晋南地区的皮影戏班交流频繁,许多陕西的雕刻艺人到晋南从事皮影雕刻行业,因此陕西皮影对山西皮影的影响很大,有时很难区分两者的差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