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日本之间爆发的白江口之战,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战白村江之战。这场海战共有四个国家参战,分别是唐朝和新罗联军、日本和百济联军。规模上日本和百济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反而是唐朝人数和船只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可是唐朝却以少胜多,将日本打成了乌龟。
当时朝鲜半岛共有三个国家挤在一起白村江之战,分别是高句丽、百济、新罗。隋炀帝好大喜功,非要干翻高句丽,可是由于他的武功实在差劲,反而拖得隋朝陷入内乱,最终亡国。唐朝建立后也对高句丽用兵,正好新罗和百济也在打架,百济联合高句丽攻占新罗,新罗就找唐朝求援。于是公元644年,李世民派徐世绩为辽东道大总管,主持对百济的战争事宜。之后李世民更是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朝鲜,但还是铩羽而归。
公元655年白村江之战,百济又侵占新罗,新罗还是没办法呀,只能再次找唐朝求援。李世民这时已经撒手人寰了,在位的是李治。于是李治派苏定方为沈丘道行军大总管,带领十三万大军大举讨伐百济,并命新罗国王金春秋配合唐军作战。
在唐军和新罗的配合下,很顺利的就贡献了百济的首都扶余,并迫使百济国王义慈投降。仗打完了,苏定方就留下刘仁愿、王文度留守,自己率着主力部队返回。可是苏定方刚回去,这边新罗就开始招兵买马,并且围住了刘仁愿,并找日本帮忙,拉来了援军。正好王文度病逝,唐朝派刘仁轨率军来到百济,正好和日本水军撞上了,于是战争一触即发。
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日本有4万2千人,战船1000余艘;唐军只有1万3000人,战船更是只有170艘。可是在刘仁轨的指挥下,成功的使用火攻烧毁了四百多艘日军兵船,其余日军狼狈逃窜,据说当时的鲜血足足染红了几十里海水。
虽然唐朝兵船远少于日本,但脑子比日本人好使,战术更是高于日本人好几头,不像日本人抱着本三国演义当宝贝研读军事。这次白江口水战将日本的魂都打掉了,之后有将近九百年的时间日本人都不敢对外扩张。
这样的问题,答案一言以蔽之:两国国力使然。
唐、明两朝时,相对日本而言,中国是日本不敢轻视的强大存在。
唐朝时,中日战争既有导火索,也有历史遗留因素。
唐与日本爆发冲突,并不是在两国领土上,而是在朝鲜。这是因为朝鲜半岛被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占据,三国间战争频繁。北部与大唐接壤的高句丽势力最强,时常侵扰我国。唐与高句丽关系的不断恶化,逼得李世民在平定突厥以后,御驾亲征,希望解决高句丽问题。
东征最初所向披靡,但李唐大军最终因为天气恶劣等因素,不得不放弃征伐。李世民本人也身染恶疾,直至病故。
而等到李世民之子李治即位,日本为了谋取利益,干涉起了朝鲜三国间的战争。力量弱小而又亲唐的新罗面对不利局面,不得不向唐求助。
唐日间的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当时唐朝国力之强盛,可谓世界领先。日本即使有从朝鲜分一杯羹的念头,也没有从唐手里抢利益的实力。所以最终我们就看到了唐在朝鲜对日本给予了迎头痛击。
而明朝和日本的冲突,还是爆发在朝鲜半岛。
在当时的日本,丰臣秀吉一家独大。这位野心家一心想要统领全亚洲。在平定日本国内以后,丰臣秀吉就把目光放在了中国,甚至直言“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
1590年,他借口攻打中国,向朝鲜要求借道,被拒绝。在他安排好国内事务的两年以后,丰臣秀吉就出兵攻打朝鲜,还宣称这场战争只针对明朝,只是路过朝鲜。1592年五月十八日他甚至颁布迁都北京的准备令,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
明朝大军在这样的挑衅下不痛打日本还打谁?虽然明代国内政治环境并不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明还没有堕落到丧失优势的地步。两国开战,最终还是让日本认识到自己远没有对手强大。
而到了晚清,中日再度爆发战争。
一方面,这时候的清朝因为资本主义文明冲击,已经处在苟延残喘的境地,实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这时候的日本也不似从前弱小,日本国力通过明治维新得到大幅提升。这时候两国开展,就没有了曾经一看就知输赢的局面。
同时,清朝内部势力斗争激烈,中央对地方和军队的调度并没有我们以为的有力。在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时,中国并没有做出举国一致的反映。就是在中日战场前线,都需要将士软禁怯战的上级才能正常迎战。
这样子的晚清,又怎么重现唐、明的豪气,赢得战争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