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两点,一是制度变了,二是皇帝没有那么强的精力窦光鼐查贪。
因为掌握刑罚的也是官员,这套制度之所能够其作用,就是因为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这套制度是军国体系的,是和传统制度不一样窦光鼐查贪。朱元璋时期,武将的地位很高,有一个所谓的勋贵集体能够平衡文官的权力,加上朱元璋自己精力旺盛,完全可以掌握皇权,朝廷之中,武将和文官进行平衡。朱元璋和朱棣以后,明朝的政治制度就变了,整个朝廷都是文官为主,特别是土木堡以后,朝廷基本都是文人的。皇帝不得不靠锦衣卫,东厂来加强自身的权力。
至于贪腐窦光鼐查贪,掌握刑罚的官员都是文官,皇帝根本不可能像朱元璋那样面面俱到,所以慢慢就松懈了。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底层根本没有权力,阶级固化,那个时代的官员不仅有行政权力,更有道德的权力,因为官员多是儒生,做完官回家都是一方的士绅,都是各个族群的族长。一个大家族往往门生故吏遍天下,除非遇到海瑞这样的人,不然根本没有办法。
清朝乾隆在位时期,对贪污腐败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为什么贪污却越演越烈,出现了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案,如甘肃捐监冒赈贪污案、乌鲁木齐侵贪案等案。
乾隆惩贪屡禁不止的根源,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有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病,是贪污腐败的主要根源之一。清朝是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王朝之所以走向覆灭的道路是因为其本身的制度,而作为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虽然创造了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但也无法阻挡这个王朝走向衰败之路。并且清朝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深,官吏的贪污腐败现象一直是其政治生活中的一大弊病,所谓君主专制,是以君主权力的不受制约性为其本质特征。
君主的意志凌驾于一切法律和机构之上,成为一切法律和权力的来源,君主不对任何法律和机构负责,不受宪法或法律的限制;还缺少依法设立的分权机构的监督制衡。于是,君主贤愚与否,道德品质如何,甚至其好恶,都会对国家事务产生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君主,乾隆可以说是这个国家的大家长,这个国家的所有的事情都有他一个人来决定,当然这种权利从始皇帝就开始形成,并逐步加强。也正因如此,难免一些大事会因皇帝的喜好而决定,例如说唐朝武则天笃信佛教。为帝期间大肆修建寺庙,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乾隆,本人性喜浮华,好大喜功。统治前期因其文治武功,使清朝达到鼎盛,到中后期不免矜夸功德,厌政倦勤。他巡游无度,一人出游,兴师动众。地方官吏办差接驾,务求华美。乾隆带了头,示范效应自然无与伦比,大小官吏借办差接驾之机讲排场、比阔气,奢华至极,同时竭力对地方摊捐派差、贪污受贿、敲诈勒索。
而由于封建社会的帝制,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如古语说的那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都是他一个人的,珍奇异宝也是他的,乾隆本身就是一个会享受的皇帝,还让大臣为其纳贡。试想,大臣俸禄有限,何来可贡之物,必定要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例如恒文与郭一裕一案,就是以向皇帝供金炉为由,结果勒派属员,短发金价。也就是说这些贪污始于乾隆。另外,作为皇帝他是一国之君,但他也是一个凡人,人孰能无过,难免会有偏听偏信之事,就如黄梅知县一案,就已偏听偏信将窦光鼐捉拿入狱,险些将一位清廉耿直之臣冤枉,又险些让黄梅这条蛀虫逍遥法外。虽然最后乾隆皇帝辨明真伪,但我们也看出由于这种制度难免会是一些忠臣被冤枉,这也许是忠言逆耳一词潜在含义之一。
正因清朝处在封建社会,且又是末期,那些弊病显露无疑,所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措施,在不改变制度的前提下,都不能取得惩贪的最终胜利,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