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一朝北周历史,号称累世强盛,即使在南朝势力最为强大的刘宋时期,也没有在北魏手中占得多少便宜,留下了一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此时的北国,已经纷纷攘攘100多年了,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时期”,实际上少数民数在北国建立政权远不止此数北周历史。连年的征战,将自汉魏晋以来的政治、经济秩序扫荡一空,整个北国成了异域,除了一些大城市,还有五姓七望在坚守着汉文明外,其他地区胡风日盛。
(鼎盛时期的北魏)
北魏是一个少数民族拓跋鲜卑以武力征伐建立的政权,一直没有形成稳固的统治基础北周历史。他们长于征战,却短于建设。他们的军制是类似中国商周时期的贵族军制,鲜卑人以从军征战为荣,不准许平民参军。这样,虽然他们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但是人却越打越少,最终镇压不了国内的反叛势力,国家开始动荡不安。
此时即位的孝文帝主导了汉化改革,通过“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班逯制”等措施,重新建设了政治、经济秩序,使得北魏朝廷在汉民族中的统治基础得到扩大,为了使改革免受北地旧贵族的阻挠,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政治上,刻意提高愿意随他南迁的贵族和汉族大姓,使得北魏的民族融合进一步走向深入,也使得北魏迎来了20年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洛阳成为中国第一大都市。
(北魏后期的六镇起义)
由于孝文帝的早逝,以及后继皇帝的庸碌无为,使得孝文帝汉化改革的“胡汉路线”之争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胡汉路线之争,在本质上是北魏朝廷的权力之争。由此,造成了北魏末年的六镇兵变。六镇从此成为北魏朝廷中一支独立的军政力量,左右着北魏朝局的走向,直到北魏分类为东魏和西魏。东西魏对峙了十多年,互相指责对方是冒牌北魏。后来权臣高洋、宇文泰(宇文觉)分别取代了东西魏的皇帝,自立为帝,继续对峙,是为北周、北齐。
西魏和北周政权,是六镇鲜卑人宇文泰奠定的军政基础。宇文泰与高欢不是一个辈分的,那个时期比较乱,简单说高欢与贺拔岳同朝为官,而宇文泰是贺拔岳的小弟。贺拔岳想自立山头,带兵打下了关中,宇文泰被任命为夏州刺史。随后,贺拔岳被高欢用计离间侯莫陈悦将其刺杀。本来高欢此次可以趁乱收编贺拔岳的军队。然而高欢派去的使者还在路上的时候,时年27岁的宇文泰就挺身而出,力劝贺拔岳军中大佬与高欢为敌。于是,高欢与宇文泰为敌,双方大战凡有5回,互有胜败。最后,两位分别拥立了皇帝,都成为权臣。
东魏高欢的基本盘是六镇兵将,大约有20多万,是高欢用计从尔朱兆那里骗来的指挥权,高欢势力的根本就是这20多万人的鲜卑人。对东魏、北齐来说,以鲜卑兵为主的军事武装是其根本所在,为了避免重蹈北魏覆辙,统治者不可能进行全盘汉化的政策,就民族政策而言,东魏、北齐施行的是胡汉分离的政策。高欢曾在一次集会上,苦口婆心地劝说有严重民族矛盾的鲜卑人、汉人说:鲜卑人当兵打仗保卫汉人耕田;汉人耕田来支持鲜卑人当兵打仗,本为一体。但高欢当政时,土地兼并问题就非常严重,鲜卑军事贵族恃强欺压汉人,东魏、北齐政权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与北魏开始的汉化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偏离。
(《楚乔传》的背景即是北周时期)
西魏、北周政权存续的40多年里,鲜卑人虽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分家时鲜卑兵将只有1万多人。靠着这点人马,要取抵抗人多势众的高欢,明显是不够的。在万分危急的立国之战潼关之战、沙苑之战后,宇文泰有了一点喘息机会,立刻开始在国内施行了汉化改革。
宇文泰从官制、德治教化、整顿吏治、调和胡汉、创建府兵、劝课农桑、重儒兴学等各个方面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坚持并深入发展了下去,只是在表面上恢复了旧俗,如改回鲜卑名字等,来缓和军队中鲜卑部将的胡化要求,并且大力招收汉族兵士,使得汉族士大夫掌握了兵权。这为隋文帝掌权后的恢复汉制,以及改革旧法提供了条件。
宇文泰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观时而变,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的基础。他在位时所颁行的兵制、选官之法等等更是开隋唐政治制度之渊源。
(公元577年,北周混一东西)
汉化后的北周政权,实力蒸蒸日上,最终于577年攻灭北齐,完成了北部中国的一统。再过4年,公元581年,已经汉化的北周政权,被杨坚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史称最为富裕的隋朝。
因此,在历史演进的历程中,西魏、北周政权的意义在于将鲜卑汉化的成果(重构的政治经济秩序)发展并保留了下来,为后来的隋朝、唐朝的吏治、民生、军事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实践意义和样板。隋唐300年辉煌之功,西魏、北周与有荣焉。实际上,西魏、北周、隋、唐都是沾亲带故的一家人——陇右军事贵族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