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我是甲壳虫骑士徐庶元直,非常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徐庶不肯帮助曹丕徐庶元直,原因有三如下:
1.外部因素:出身寒门徐庶元直,折节学问,文人气节操守,饱读儒学。
徐庶字元直,原名徐福,出生死亡不祥,家境平寒,少年时也是喜欢舞刀弄枪,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客风云人物,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期,公元189年,为朋友报仇杀人,后被官府抓住,逼问审讯,要五马分尸处理,但还是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后被同伙救出,自己非常感激,一改往日颓废,发奋上进,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最终成为一代名儒,而儒家的宗旨也非常重视文人雅士的气节,操守问题,更何况徐庶这些早年的经历,更是坚定后来不肯留下来帮助曹操以及曹丕的决定因素之一!
2.决定因素:因曹操欺骗其母,使其自杀,有杀母之仇:
后来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下令召地方擒拿诛杀十常侍未遂,何进反被其杀,董卓入京…后又废了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天下大乱,君不君,臣不臣,徐庶因看不惯这些东西混乱朝政,公元191年,举家避乱搬迁至荆州,后认识诸葛亮为挚友之交,公元201年,曹操击败刘备,而刘备去荆州依附刘表……徐庶前往投靠刘备,两人一见如故,并委以重任,非常器重徐庶为首席军师,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要亲自前往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徐庶打败曹仁八卦阵,一战出名,天下皆知。
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故,次子刘综率部投降……徐庶举全家和诸葛亮一起,同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母亲被曹军所擒,曹操听闻徐庶有大才想招募,谋臣出计,临摹其母字写家书一封,给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尽孝道,只能投靠曹操,辞别刘备……到曹营报道后回家,看了母亲后,母亲对其言道一番,自杀身亡,后“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出处,来源此处,徐庶从此没有给曹操尽显自己的才华,也没有献出一个计谋,虽然曹操没有杀母,但母亲却因曹操期瞒而自杀身亡,痛心疾首蹙额,不能自已,而徐庶离开刘备时曾经说过一句“方寸大乱”……正是其言,这个杀母之仇,是徐庶一生不肯效忠曹魏曹操曹丕的决定因素之二。
3. 为爱徒守节,疑似曹丕杀弟夺嫡,为了掩人耳目,曹丕称帝后任其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公元208年,曹操收复徐庶后,让其为曹冲的老师,曹冲是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没有之一,曹冲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最著名的就是“曹冲称象” 的典故,也从侧面反映了,其才华洋溢,前途光明,很大可能就是曹操的继承人, 一说得急病而死,还有一说,曹丕毒害……为掩人耳目,也要转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其实就是不杀,不用,不放的原则问题……再说曹魏人才济济,层出不穷,也有可能徐庶知道爱徒被害的真相未可知……一想到曹操令其母自杀,又想到曹丕为夺嫡杀弟……自己痛失母亲和爱徒,令自己身心俱疲,已与世隔离,如行尸走肉一般,只是躯体灵魂已死而是如此……受到打击太大,徐庶一生已方寸大乱!
总结:徐庶是三国最令人痛心不已的一位军师,尤其才华洋溢而不能用,有其明主而不得辅助,有其母不能自救而行孝,有其爱徒天资聪颖而迷离去世。
对于诸葛亮与徐庶的才能谁更大,我认为绝对是诸葛亮。
在诸葛亮还在荆州求学,隆中过隐居生活的时候,徐庶就是诸葛亮的至交好友之一。徐庶、崔钧、石韬、孟建常常与诸葛亮坐而论道,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这种狂妄之词却得到诸葛亮的好友们的一致认同。可见诸葛亮的才华深得他们认可,而且在他们之上。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当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刘备最开始是想请徐庶邀请诸葛亮前来,但是徐庶说诸葛亮必须要刘备亲自去请才会出山。可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徐庶认为诸葛亮的才华值得让刘备自降身份亲自去请。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徐庶是自谦。
根据《魏略》中记载: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诸葛亮认为自己将来可以出侯入相,而他们三人未来的成就应该在两千石左右的官职。
当然最后的结果也的确如此。
上述都是从侧面来比较两人的才华。比较二人的才华最主要还是要看功绩和成就。
当然,因为徐庶的记载实在太少,对比诸葛亮有着很大的不公平性。但在这里我也还是简单说一下。
两人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官职的差距,权力的差距,地位的差距。
诸葛亮是做到蜀汉政权的丞相,文官之首,托孤重臣。可以说蜀汉的军政大权都是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徐庶官职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我之前在写过一篇图文,专门介绍曹魏御史机构,御史中丞不是一个小官,具有监察百官之权,是御史台的最高领导人。
当然这与诸葛亮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也得承认,魏国的政治环境远比蜀汉的复杂,人才也要比蜀汉的多。徐庶可以做到这个程度,也可以说明徐庶的能力不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