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史料分析徐庶元直,关于三国超级隐士徐庶的"归去来兮"探讨如下。
首先徐庶元直,可以排除徐庶死于它杀。
徐庶三国时期的超级隐士,他出身寒门子弟,从小喜欢舞刀弄枪,常常做了些行侠仗义之举,后为朋友报仇而逃亡到荆州地带,随后隐居山林,弃武从文,饱读兵书,身怀不世之才徐庶元直。他出山后,最开始选择辅佐刘备,便用妙计屡破曹军,曹操为了把徐庶挖到自己营帐来,想出了以母挟子的妙计,孝子徐庶为了母亲,只好离开刘备来到曹营,为了报答刘备对其知遇之恩,徐庶临行前发誓:他将终身不为曹操出一谋献一计。
徐庶到了曹营后,因为有对刘备的誓言,再加上恼怒曹操逼死其母,当真做到了“一言不发”,不为曹操献一谋,据史书记载,徐庶在曹魏数十年间,悄无声息,在政治上没有半点作为,在军事上没有丝毫建树,几乎泯然众人矣。非但如此,徐庶还暗中帮助旧主刘备。据悉,徐庶归曹不久,曹操派出八路大军向驻守在樊城的刘备大举进军。徐庶获悉消息后,悄悄地给刘备写了封信,把军情告诉了他。刘备接到书信很是感动,通过提前部署成功击退曹后,回了封信,想要徐庶重新回归他的麾下。但徐庶因为颜面的问题,婉拒了。
然而,尽管如此,曹操并但没有处死的这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而且还一直对他存有幻想,一直厚待他,封以高官厚禄。据《魏略》记载,徐庶到曹营后最高的职务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两个职务是名副其实的高级官职。
因为曹操一直善待他,也就排除了徐庶被杀的可能性。
其次,徐庶因病而死。
徐庶因为不愿吃“回头草”,到了曹营后,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由谋士转为卫士,虽然不求有功,但也求无过,虽然不思进取,但也求心安。因此,他尽管不为曹操献计献谋,但在本职工作上还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然而,据史书记载,徐庶最后仍没有善终,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病逝。
原因是徐庶自从到了曹营后,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母亲的惨死,仕途的受挫,骤然地打击,让徐庶从此心有千千结,这期间尽曹操给他加官进爵,但都于事无补,心塞的徐庶忧郁成疾,最终病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徐庶不回刘营有三条理由 徐庶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次要人物,是为诸葛亮的出山作铺垫的,但他的形象被写的十分生动,到现在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字元直,少时好学击剑,曾为人报仇杀人,被官府缉捕,逃脱后化名单福,折节学文,大成之后,刘备拜其为军师,小显身手,即退了来攻的曹兵,为曹操所注意,终于被其骗到许都,最后默默无闻老死门户,这就是《三国演义》里徐庶的经历。
徐庶为人极为侠义,这可以从其为人报仇杀人看出来,但也可以看出他性格冲动,他后来被程昱以一纸伪书骗到许都,也可以证明这点。他到许都后,老母因此羞愤自尽,但他在老母死后,虽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可也就此没有再回刘备那。许多人为此惋惜,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回去,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徐庶走马去曹营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可以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了,徐庶虽然在先前也曾为刘备立过一些功劳,但怎么也不能和他相比,所以如果徐庶重回刘备那,应该身居诸葛亮之下了,以徐庶的性格,这恐怕是他未必可以忍受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三个诸葛亮在一起未必比只有一个诸葛亮好些,看庞统到刘备手下时就因为和诸葛亮争功而命丧落凤坡下,徐庶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按徐庶的性格我想应该也不想回去和诸葛亮争。所以这是徐庶不回刘备那的一条理由。
2.东汉末年,文人一般都很重视气节,也很讲究做事从一而终,舆论轻视那些朝秦暮楚的人,从吕布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徐庶先投刘表,再投刘备,这可以说是未得明主,正在寻找中,现在终于找到了,后投曹操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如果再回刘备那,虽然别人嘴里不说,可心里恐怕也会不以为然,舆论对其评价不会很高。当曹操想派徐庶去当说客说刘备降己但又怕他一去不回时,程昱曾说徐庶如果不回,“徒惹人笑耳”。徐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曹操“名为丞相,实为汉贼”。他对舆论名节还是比较看重的,所以这是徐庶留在曹营的一条理由。
3.徐庶投刘备时,刘备势单力薄,徐庶是因为他"仁德"的名声才跟随他的,徐庶在走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提醒他要把完成统一大业时时刻刻牢记心中,在那时徐庶的心里面,刘备就是救黎民于水火中的仁德之主。但在徐庶走后,刘备用诸葛亮的计策火烧新野,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这恐怕不是一个仁德之主应该做的。刘备在逃离樊城时,发动流言,结果十几万军民随他一起逃难。如果他不是说曹操的军队要吃人,十几万人干吗连家都不要,跟随他跑路?可实际上,我们知道,书中也写了,曹操这个人对百姓还是不错的,他打仗时是不允许军队骚扰百姓的,他自己的战马失惊,踩了老百姓的麦子,他还割发代首,以示惩戒。刘备如此制造恐慌,是为什么呢?书中写他带那么多百姓行走沿途多有不便,结果九死一生,可没有这些百姓,他就能平平安安地逃跑了么?我看未必。书中写曹操对他是穷追不舍,他能逃到哪去?十几万军民遮住了曹军的视线,使得曹军不知道刘备究竟在什么准确位置,不得不分散兵力去找,没有这些军民,刘备和他那几个小兵,不被曹军一眼就看到了才怪。而且当曹军冲过来时,后面的百姓立刻就惊慌起来,哭喊连天,这就个刘被报了信,使他可以有时间跑路。如果没有十几万军民给他当盾牌的话,他可能早就被曹操抓住或者杀了。他带这十几万军民跑路,既有了盾牌,又使自己仁德的名声传遍天下,而曹操就惨了,既没抓到刘备,又让自己给老百姓留下了一个魔鬼般的形象,为其以后争夺天下留下了一个不利因素。这种既损人又利己的事刘备做了,而且做的很漂亮,获得了预期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被蒙骗了,可像诸葛亮就没被骗倒,以诸葛亮的智慧他是知道曹操的对老百姓的态度的,但他并没有像他历次劝刘备那样一说再说,只是不疼不痒的说了句“真乃仁慈之主也!”可以看出。徐庶应该也知道,他连周瑜火烧赤壁的计策都能看出来,只要看清事情的受益者,再联系一下当事人在整个事件中的所做所为,怎么会不清楚这点呢?既然刘备和曹操、孙权一样只是为了争夺天下而实施各种手段,打着各种幌子,既然徐庶看清了刘备并非心目中的仁德之主,那么他在曹营还是在刘营又有什么区别呢?
徐庶的出场是精彩的,全书的军师和谋士中他只比诸葛亮的出场略逊一筹,周瑜,司马懿等都是一笔带过,旧小说中,像这种出场的人一般都是后面的主角或次主角,可徐庶却就出场精彩,后面就淡出去了,让人深深叹息,一个本应大放光彩的人物只是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