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五子登科,“登科”简直就是天下大事,因为封建王朝为了选拔治国人才,每两年左右就会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学子在考试中一旦被录取,就可以被称作“登科”。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举“登科”。 创作《游子吟》的唐代诗人孟郊,曾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最后一次才被录取。为此他高兴至极,并写下《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从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就可以看出“登科” 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仿佛只有“春风得意”四个字,才能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 而“五子登科”的蕴意,则是说一门五子皆金榜题名,《三字经》中也有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一、关于窦氏“五子登科”的故事 《宋史·窦仪传》记载了“五子登科”的故事,相传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一个名叫窦禹钧的人,他有五个品学兼优的儿子。 在他精心教导之下,五子皆先后登科及第,人们为了表达对窦氏一门的歌颂之情,于是将其称为“五子登科”。 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一个家族如果有一个人进士及第,那么就会光耀门楣。窦禹钧也就是窦燕山,五个儿子都登科及第。 这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一个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事情。而培养了五个进士儿子的窦燕山,本人在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这在当时传为了一段佳话,当朝太师冯道闻知此事,为窦燕山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三字经》中也借用这个故事,告诫广大为人父母者,只有教导有方,儿子才能登科及第,这就是五子登科”的典故。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五子登科”,逐渐用来作结婚祝词或吉祥语。这其实也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五子登科”的歌颂和羡慕。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一年一度的高考,就类似于科举考试,每个家长也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他们就会用“五子登科”的故事,去教育孩子应该努力学习,将来考一个称心如意的大学。 第二、“五子登科”的历史渊源 关于“五子登科”的出处和故事,明天其实还有很多说法。比如,明朝时期打造的五子登科铜镜,其实就是对“五子登科”典故的传颂。 五子登科麒麟送子铜镜、大雁五子登科铜镜等,绘声绘色的描绘出了“五子登科”,在民间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明代“五子登科铜镜”中,其实就可以体现出人们,对“五子登科”的喜爱和推崇,后来“五子登科”成为了传统吉祥图案。 寄托了普通百姓之家,期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像窦燕山五子一样登科及第。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金榜题名。 实际上窦燕山乃官僚子弟,他的祖辈皆世代为官。所以窦燕山的家庭非常殷实,但由于他的父亲英年早逝,所以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 但由于窦燕山自幼聪慧好学,并且在少年时便凭借才学显名,后来他走上了仕途并成家立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孩子。 后来在一天夜里,他梦到了自己的祖父,他告诉窦燕山命中无子,并且还会成为一个早丧之人。 要想破解这个魔咒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一定要积德行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梦醒之后,窦燕山拿出家中钱财,助人葬父、娶妻、经商开源、开办学堂。 窦燕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他的祖先再一次托梦给他,告诉他“因为善行,你被延长了三十年阳寿,还即将拥有五个儿子”。 虽然这个故事充满了迷信色彩,但是却体现出了古人思想中,积德行善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长寿的向往。 《宋史·窦仪传》中记载,窦仪年少便凭借才华知名,后来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周时窦仪官居翰林学士、兵部侍郎; 北宋时期因得到宋太祖的赏识,历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成为了一代北宋名臣,去世后被追赠右仆射可谓功成名就。 结 语 “五子登科”是民间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古人对科举考试的希翼,所谓的“五子”,被孩子问到了可别懵圈。 古代读书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进士及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登科”。从“窦燕山,教五子,名俱扬”中,就可以看出“登科”的重要性。

五子登科其实是一句中国民间谚语,它最初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故事发生在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现在北京)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有五个儿子,个个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在朝为官,所以称为“五子登科”。这位窦禹钧本人也活到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五子登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五子登科:古人讲“五子登科”,指哪五子,有何来由?

五子登科:古人讲“五子登科”,指哪五子,有何来由?

五子登科:古人讲“五子登科”,指哪五子,有何来由?

其实这个窦禹钧最初为人心术不正五子登科,他虽家境殷实,但做生意却费尽心机坑蒙拐骗,以势压人。贫民百姓非常痛恨他,窦禹钧的行为也激怒了上天,导致他三十岁了还膝下无子。

后来他夜遇一梦,梦中他父亲告诫他,由于他心术不好,品行不端,天帝已知其恶名。以后将注定命中无子,并且短寿。窦禹钧醒来,梦境历历在目,于是决定悔过从善,大积阴德,重新做人。

由于他常做善事,扶危济困,自己家里生活节俭朴素,克己礼人积攒不少阴德。

此后窦禹钧又梦见自己的父亲。老人欣慰的告诉他:“你现在阴功浩大,美名远扬,天帝已知晓。以后你会有五个儿子,个个能金榜题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岁。”醒来之后,他更加修身养性,广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最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三字经》也有记录:“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一来歌颂窦禹钧的品行,二来传播其教子之方,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五子登科”后来也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它寄托了普通人家期望子弟也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拥有大富大贵锦绣前程的理想。

当然,我们现代人是无法和古人相比的。首先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小孩,没法生育五个儿子在同一屋檐下成长。但我们必须牢记窦禹钧那种修身养性、乐善好施的作为,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法。只要把自己养育的孩子一个个教育好,我们虽不能“五子登科”,儿女们也能在良好的家风家德中茁壮成长,保持品学兼优,将来长大成才,报效祖国。